上次大選蔡英文發表敗選感言,大陸網友熱烈轉發,評論四千多條。有人讚許她展現風度:「講話如此堅定自信和不卑不亢,絲毫沒有政客的做作。」對台灣民主的肯定是近年大陸青年「台灣熱」現象之一。諷刺的是,這些能傳達台灣正面形象的年輕人,就是民進黨最反對來台的陸生。
四年後的今天,陸生議題再度浮上台面,民進黨仍「看緊門戶」,未思考究竟應以什麼姿態面向大陸。陸生來台的效益在於培養一批對台灣認同,有感情的年輕人,未來成為大陸內部親台的力量。
大陸未來能否在政治改革上有所突破,關係十三億人的基本權利,也對台灣的安全至關重要。不管喜不喜歡,大陸就在身旁,民進黨若不正視就難有話語權。
大陸崛起是事實,民進黨若執政,終將面對兩岸議題,不能只率性拒中。談判是必要的,妥協也是必要的,在「協商以求得共識」過程中,各方提出主張,反覆論辯、詰難,最後形成「兩岸共識」,始能與「台灣共識」互為表裡。
有學者表示,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是民眾滿意度最高的部分。但是和解的兩岸卻造成分裂的台灣,藍綠在兩岸議題嚴重分歧,導致內部力量分散。兩岸分隔逾半世紀,民間許多觀念、看法不同,遑論政治。要改變可能得經過一兩代。對政治人物來講,一個任期四年,連任八年,十幾二十年是遙遠的事,但當下去關心、處理,才能期許於未來。
習近平去年十月訪英,開啟雙方黃金時代。中英關係強化,反映國際政治現實格局與世界戰略形勢的變化。至於兩岸,中英「黃金十年」與台灣「維持現狀」,會有怎樣的不同發展,不言可喻。
二戰以來,美國主導世界經貿秩序的制訂;如今中國開始建構新秩序。英國與歐陸隔著海峽,孤懸海外,「脫歐」是自閉於歐陸的傾向。英國想突破海島型經濟困境,必得融入歐陸,否則難有突破。海島台灣亦同,大陸相對英國的歐陸,角色更重要。
大陸在政經、軍事等領域已展現「超英趕美」架式,人民幣國際化挑戰美元獨霸地位,大大提升中國在國際間的發言權與影響力。台灣隔著海峽,距離大陸才一百多公里,如果不能處理好雙邊關係,無益於台灣前途。
習近平訪美、訪英,都沒有公開提及台灣議題。學者指出,當北京在外交場合不再需要提「一個中國」時,就得注意國際是否已視「一個中國」為常態。從習近平拚經貿大國的外交氣勢來看,台灣最主要的安全議題,已非統獨主權之爭。經濟力已取代軍事力,思考若仍膠著於大陸飛彈對台議題,恐是見樹不見林。
台灣空轉內耗二十年,所謂「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在兩岸關係惡劣時期是一句空話。有學者主張,有些台海現狀不能也不必維持。面對區域經貿自由化的大潮,「台灣欲振乏力,這種現狀要維持嗎?」
現實是,「經濟現狀」需要「政治現狀」改變,才能突破。某種程度上,台灣的前途由不得自己,如何在中美兩個大國間周旋,需要有智慧的政黨及領導人慎思。(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