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
陳新上──栽入台灣陶瓷研究
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近年來我的創作延伸到陶瓷,因此對生活中的陶瓷開始注意。我發現可以分成五大類:一、日用陶瓷,如餐桌上的碗盤。二、工業用陶瓷,如電路絕緣用的。三、建築用陶瓷,如地磚壁磚。四、衛生陶瓷,如浴缸洗臉台。五、藝術類陶瓷,如古董花瓶等等。
專門研究陶瓷的人很多。我不是行家,只是從史料中略知一二。中國陶瓷的考古研究,因為故宮的珍貴收藏有詳盡的資料敘述,要尋根究底並不難。但是,有關台灣的陶瓷發展脈絡,研究的學者就比較少了。
宜蘭員山有一家「台灣碗盤博物館」,收藏許多台灣早期庶民日常生活中應用的碗盤杯具。透過博物館館長簡揚同介紹,終於讓我結識了多年來一直在作台灣陶瓷史研究的學者──陳新上。
拜訪陳新上這天,因為知道我的家鄉是南投,他取出創作的《南投陶器所新探》給我,陳新上說:「過去我們只知道南投陶創始於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是台灣最早製作陶瓷的地方,但資料和文物來源卻仍然是一團迷霧。」一直到二○一一年,陳新上在日本常滑地方做調查研究時,取得一九○一年來台灣南投指導技術者的原始資料,才解開他當年的疑惑。
出生在台東關山的陳新上,關山初中畢業後考上台東師範學校,十八歲就開始他的小學教師生涯,三十歲時,他考上國立藝專美工科工藝設計組專研陶藝,四十四歲退休後成立陶藝工作室。而後再考上台灣師大英語系學士及美術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就是〈台灣日據時期的陶瓷史〉,從此他一頭栽入台灣陶瓷史的研究,在台灣各地調查、訪談,蒐集台灣陶瓷發展資料。
陳新上說:「念藝專美工科夜間部時,因為住在桃園,每天五點半就必須起床,趕車到台北教書,放學後再趕車到板橋上課。下了課回到家裡都半夜了,還要趕學校的作業到兩三點;雖然馬上又要起床,但還是把握時間睡一下下。」口中說的是很辛苦的歷程,但因為學的是自己深愛的科目,陳新上的臉上居然有甜蜜的表情。
陳新上多年來的蒐集和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台灣陶瓷史的諸多史料文件及部分文物。他亦花很多心血下鄉作田野調查,手上有多年來訪問耆老的錄音帶、相關照片,以及超過百萬字的文字資料等。他不藏私,他希望未來能以公共財的形式,讓眾人分享他辛勤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