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有位鬱鬱寡歡的男士,他為了追求十五個快樂的祕訣而遠走天涯,他相信快樂就在未來,就在彼方,結果他繞了地球整整一圈,嘗盡人間美味,見識人情冷暖……
最後他發現──真正的快樂原來是能夠和枕邊人真心分享,能夠傾聽對方說話。
有一位也是捨近求遠的例子,這位男士恨死了自己居住的農村,更不喜歡天天面對的家園,因為他認為這個不毛之地,怎麼可能讓他這個窮人翻身。於是,他賣了田產,遠離家鄉。
二十年後,他孑然一身地回到臨近故鄉的小鎮,竟聽說當年他賣掉的田產,在新主人整地播種時,挖出了價值連城的寶藏。
他懊惱地喃喃自語:「當初我只要多剷一塊土,多挖深一點點……」這時的他,身形佝僂、衣衫襤褸,一切都太遲了。
不知不覺的後果
多數時候,我們都活在「不知不覺」中,沒有提早去警覺周遭事物的發展,甚至還故意蒙蔽心靈的雙眼,假裝一切都未曾發生。
「身在福中不知福」往往是「不知不覺」的最佳代名詞,等到愛人轉身離去,等到財富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等到健康亮起紅燈,「不知不覺」瞬間進入「後知後覺」的挑戰。
原來,一切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尋的;原來,一切的進展是其來有自的。為什麼我們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也是最後一個接受的人?
「後知後覺」儘管慢了一拍,但至少比一些永遠「不知不覺」的人要好多了。「後知後覺」的人通常都已經得到教訓,學到經驗,甚至是「痛定思痛」地再出發。所以,他們知道在珍惜既有的一切之下,打開靈敏的思維,注意事端的變化,並且知所進退。
後知後覺的領悟
一位男士為了挽救瀕臨破碎的婚姻,積極地想把離家出走的妻子找回來,於是像無頭蒼蠅似地到處找人、到處放話。當他愈急,事情的發展就愈嚴重。
後來,他聽了一位師父的話:「等──也是一種努力」,並開始靜下心來,規範自己的生活作息,調整過去漫不經心的心態,同時滿心祝福妻子健康幸福,果然,在一年多後,妻子主動打電話給他:「我要回來了。」
最近,我去聆聽蘇打綠「故事未了」的演唱會,除了歌曲、格局、互動令人震撼;更棒的是,我見識到主唱青峰的生命力量,一位看來瘦弱的大男生,早年卻是在家暴的陰影中長大。
在《今週刊》許家峻先生的訪談中,青峰提及「爸爸對人生的不如意,讓他承受累積了非常多的情緒。他生病住院的那五年,我從無法接近到試著理解。我知道,他有說不出的苦。」
如今,爸爸走了,青峰也站到國際音樂舞台上。
從小的「不知不覺」莫名其妙地挨打,到長大後學習「後知後覺」的理解、接受和放下,再到如今開啟流行音樂的新境界,引領現代人對人生世事更靈敏的感知、更豐富的沉浸,可以說,他在「先知先覺」的路上,正享受著音樂帶給他的成長力量。他說:「經常思考著如何把音樂做得更好,讓心靈更強大,堅定地活下去、唱下去;因為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
沒錯!每個人都正在經歷自己的人生,如果能及早從「不知不覺」中走出來,進入「後知後覺」的成長,至少可以減少一些損失的產生、傷害的發生。
至於「先知先覺」的境地,相信也是你我共同努力的方向,不是嗎?
(本專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