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經》共計三十九品,第一品名為〈世主妙嚴品〉,顧名思義:「世界之主的淨妙莊嚴」,「世界之主」乃對佛、世尊、如來的敬稱。
這個「品名」的訂定對後人助益不少,能一眼略知全篇梗概。比起中國典籍《論語》、《孟子》來得好,後二者的篇名、章名皆取自該文章的頭二字,例如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是〈學而篇〉;孟子見梁惠王,是為〈梁惠王篇〉。雖然簡單明瞭,卻沒什麼道理。不過應知,《論》、《孟》是二千五百年前以竹簡篆刻紀錄的時代,不應苛責其不周全處。
那麼《華嚴經》的三十九個「品名」是誰定的?已無從考察。只能推判大約公元一世紀前後本經零零散散地由印度傳入中亞,經由編輯者彙整、訂定的。
〈世主妙嚴品〉的大意為:世尊於菩提座下夜睹明星悟道,成等正覺,此時周遭環境呈現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之場景。接著十方聖眾一一登場,以「神」來說就有眾神、足行神、道場神、主城神、主地神等;天界者包括了日天子、月天子、三十三天王、光音天王等;菩薩則有普賢菩薩、淨德妙光菩薩、海月光大明菩薩等;另有數不清的天龍八部……如此無量無邊匯聚在此華藏世界,同聲讚嘆、尊仰佛之威德無邊。
整整五卷的經文皆為以上聖眾對世尊的謳歌,以長行、偈頌的形式一一鋪陳、歌詠,茲舉數例:「如來普現妙色身,無量差別等眾生,種種方便照世間,普放寶光如是見」、「汝觀如來精進力,廣大億劫不思議,為利眾生現世間,所有暗障皆令滅」、「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
由於全品經文看來大同小異,又缺乏情節、論述,讀誦者極容易陷入「不明所以」的情緒中。許多人才一打開《華嚴經》不久即放棄,「《華嚴經》深奧、難懂」的評價不脛而走,便不再繼續探尋。其實只要耐心前進,即能柳暗花明一般,見到繁花似錦的風景。
然而為何這樣的歌詠與讚歎要長達五卷之多,為何不能精簡成一卷即可?這就要回歸印度文學的特色與表現形式了。重複又重複、說了又說,讚嘆又讚嘆,乃「口傳文學」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