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下來的結構,中間兩層(可惜少了蓋板 ),可裝湯飯菜。圖/宋玉澄
四層的竹便當。圖/宋玉澄
文與圖/宋玉澄
通體的竹製品,有提把、蓋板、與上下兩層的主體,遠看四層,真正盛飯與菜餚的是下部的兩層;迷人的是頂部的圓環,是個提把,也是卡體——可以穩固的扣住底下的蓋板,一物兩用,顯示了當年先人的巧心。
十餘年前,看到這隻尚不知確切名稱的物品,直覺的判斷就是個「便當」,立即買了下來。那樣的型制,極類似民國五十年前後,同學攜帶的三層鐵製便當,疊羅漢似的一層疊著一層,用餐的時候,就像變魔術似的一層層的拆解下來,有湯、有飯、有菜;那是極少數有錢同學的便當,我只有新奇,卻不羨慕。
倒是如此的竹製便當,從未見過;買回家後,一直藏在書房的角落。直到近日,朋友帶著他高齡近八十的老母親來家做客;發現老母親雙眼緊盯著這隻竹便當時,才端拿出來。老母親熟練的開啟每個層夾,一邊說當年,他的爸爸就為她製作了這麼一個便當。
才確定這樣的便當,不是商用,是大戶人家的特製品。再仔細檢視便當,除了刻有圖、文之外,邊側的一角,有辛己年的字樣,推算起來,那應是一九三○年,距今已有八十五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