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偉
文種、范蠡楚國人,為春秋末期政治家和謀略家。楚國平王無道,悖倫常,父納子妻。俗諺:「君不正臣走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文種范蠡聯袂投效越國,受到越王勾踐熱烈歡迎,以廟堂之禮待之,拜為大夫,參議國事。
紀元前四九四年,越、吳兩國,在夫椒(今江蘇省太湖包島)會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乞降,並願赴吳為奴。行前與文種、范蠡:「隨願同往?」范蠡回:「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文種;四封之外,敵國之制,因義謀事,臨機應變,文種不如范蠡。」勾踐夫婦和范蠡同赴吳國,文種留越主持國政,籌畫復原國力。
勾踐在吳國三年,忍辱含怒,獲得夫差信任被釋。歸國後臥薪嘗膽,食不重味、衣不重裁,勵精圖治,不忘復國大業,大夫文種獻滅吳九術:
一尊天地事鬼神,令越王有取勝之心。
二贈吳國財幣,去其防越之意。
三向吳國借糧,再以蒸過大穀歸還,稻不生長,吳國大饑。
四送美女西施,使吳王迷戀美色。
五贈送巧匠,誘吳王大興宮室高台,耗其財力。
六賄賂吳國奸臣,使之敗壞朝政。
七離間吳王忠臣,迫得伍子胥自殺。
八積蓄糧草,充實財力。
九鑄造兵器,訓練士卒,待機攻吳。
文種監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於紀元前四七三年,越國大舉伐吳,夫差兵敗,自刎於姑蘇台,吳國遂亡。
文種、范蠡乃輔佐勾踐滅吳兩大功臣,范蠡不戀權位,功成身退。行前對好友文種曰:「吾隨越王在吳國三載,深知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歡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子何不去」?
文種為勾踐復國立下赫赫功勞,自覺功高,勾踐不會過河拆橋,加害功臣。孰料范蠡離越一年,勾踐聽信讒言,誣陷文種有謀反之心。
一日,勾踐手持伍子胥自刎所用寶劍,駕臨種府,賜劍與文種曰:「子教寡人滅吳九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六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勾踐離去,文種仰天長嘯:「嗟呼!吾聞大恩不報,大功不還,其謂斯乎?悔不聽范蠡言乃有今日。」吩咐家人,俟其死後,用巾遮臉,來日九泉之下,無顏見范蠡耶,遂自刎於府內。
英雄落地無聲,只換得後人憐憫。老子《道德經》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功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