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盆景史話

魏泉琪 |2007.03.19
377觀看次
字級

盆景據傳約始於漢唐,盛於兩宋。明代吳縣人王鏊作《姑蘇志》云:「虎邱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劉鑾《五石瓠》云:「今人以盆盎間樹石為玩,長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約之,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蓄蟲魚,概稱盆景。元人謂之些子景。」「些子」大概是元時方言,細小之意也。

中國盆景藝術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韓愈曾有盆池詩,詠盆中荷花。宋人趙希鵠作〈怪石癖〉,述奇石清供,可算此類盆景之濫觴。元時有僧號韞上人,善作盆景。

而據現代盆景專家周瘦鵑考證,盆景之名始於明代。明人屠隆著《考槃餘事》說:「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針毛短簇……對雙本者,似入松林深處,令人六月忘暑。如閩中石梅,乃天生奇質,從石本發枝,且自露其根。如水竹,亦產閩中,高五六寸許,極則盈尺,細葉蕭疏可人,盆植數竿,便生渭川之想……」

就藝術觀點來說,盆景之妙在乎模仿自然,正如畫家筆下的山水,尺幅而有千里之勢,寫松常作龍蟠虯曲之勢。製作盆景的人師其意,「長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約之」,然其製作全賴人工。

寫《浮生六記》的沈復是蘇州人,他在〈閨情記趣〉一章中說:「點綴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畫,大景可以入神。一甌清茗,神能趣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但有些盆景須匡以時日,耐心下功夫,性急是不成的。所以,沈復又說:「一樹剪成,至少得三四十年。」

他們夫婦兩人是這樣製作盆景的:「用宜興窯長方盆疊起一峰,偏於左而凸於右,背作橫方紋,如雲林石法,崖岩凹凸,若臨江石硯狀。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華,石上植蔦蘿,俗呼雲松。經營數日乃成。」

在書房或客廳裡擺上一兩盆的盆景,配上適當的懸垂植物,真有詩情畫意,美不勝收之感。

說到盆景,自然地想到一個老友王大可。十多年前老王從上海退休鄉居,買下了一個不足半畝的廢園,一如既往地擺弄盆景,頤養晚年。如今他的「琦園」(琦園者,拆之乃王大可之園也)有盆景二三百盆,樹←盆景與山水盆景兼而有之,還有許多微型盆景和少量的掛壁盆景。

園中西南角的小會客室,外牆就飾以掛壁盆景,倒掛藤、扶芳藤等懸垂植物攀附其間,錯落有致,別具情趣。夏日置榻其下,山水秀媚,濃蔭匝地,幽鳥輕囀,好風徐度,偷閒半日,勝過十年塵夢!

這裡的微型盆景更是變化多端,玲瓏透剔。它可以是考究的庭園式袖珍花園,也可以是簡單地種在淺盆、淺碟或瓷質小飾物(如小瓷瓶或南瓜、天鵝、青蛙、田螺、小船、鞋子等造型的中小瓷器),只要深度足夠容納一層薄薄的排水物質和一層較厚的培養材料,都可用來做微型盆景的容器,加上培養土,栽種耐陰耐寒又長不大的鵝掌藤、虎耳草、文竹、仙人掌和多肉植物,它們始終以嬌小玲瓏的姿態出現在你的視線裡,迷你可人。

近百年來,盆景之術也流向域外,日本人善於模仿,西方人士也多有嗜愛者。

盆景之術,源於中國,這從「Bonsai」一詞乃中文「盆栽」兩字之音譯可以考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