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價格最近降至十多年來新低點,據媒體報導,個體戶收入銳減五成,難以維生。賣不到好價錢的回收物被當垃圾對待,以致基隆市每日垃圾量多了近十噸,成了一大隱憂。以筆者親眼目睹的現況,有店面的回收業者也一家家歇業,此刻正是政府介入管理與輔導的時刻。
以往從事回收的個體戶被貼上「拾荒者」,大多以老弱婦孺、殘障者,靠著在街頭、商家撿取紙張、瓶罐、金屬器皿,整理後送到回收中盤商處論斤秤兩贏得幾許現金。近年來因為經濟不景氣,更多失業人士加入回收行列。
政府不可能「補貼」,或設定回收標準價碼,但相關的管理卻是在這此刻可以切入,讓回收導入正軌。
針對以居家做回收業店面的業者,地方政府除應要求營業登記與輔導,因為許多業者任意擺置造成環境汙染,或造成其他住戶出入不便且危及安全,因此安全與衛生也要在規範之內,否則開罰,如果不思改善,環保清潔隊可逕行整頓與沒入所有回收物品,甚至勒令歇業。至於價位,必須「掛牌」昭告上門求售的個體戶,所使用的秤量都要明顯讓賣者一目了然;有可能涉及來路不明的贓物,應要求出示雙證件以示負責。
對於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回收個體戶,其安全也需要重視,因為尋覓回收品不易,可能須在大清早或摸黑出巡,如果因此而造成傷害,無疑是對其家庭雪上加霜。筆者認為,應該強制規定穿著統一規定的反光環保背心,才能滿街推車與撿取回收物品;如果是中低收入戶,經過村里長認可就能免費發給一件。
凌昕扶(新北市/街頭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