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如同一顆定時炸彈,教育界眼睜睜看著倒數計時而無能為力,近來推展企業參訪、工讀、實習方案想替技職教育謀求出路,甚至提出恢復五專學制,立意雖佳但難竟其功。所謂消弭產學落差,實際上是替主流企業做職前訓練,短期間確可補足人力缺口降低成本,但這樣到底算是給學子魚吃?還是教會他們釣魚?
以製造業為例,迫切需求的是熟稔do-how的直接人力,而非研發know-how的間接人力,多數產學合作的學習啟發性並不高,形式上看似方向正確,但學子看不到市場快速變動下可能導致產業沒落,而面臨無薪假、裁員、關廠等問題。
中小型企業看校外學習有兩個不同面向。製造部希望有長期而穩定的人力,短期方案反會干擾生產進度;研發部涉及核心競爭能力,對於短期或非體制內的人力存有技術外洩的疑慮。人才的選育用留需長期考量,而非酬庸性的補助,企業需要各類人才,而每種職務所對應的性格不同,要達到適才適性就必須對學子實施職業性向分析及輔導,使其了解適任的職類。
職能養成分為學校和職場兩階段,與其困坐少子化趨勢,不如施力於終身學習。筆者建議兩項配套措失,其一是鬆綁教育法規,推行彈性學分及學位制度,透過資格考來取得進階的教育認定;其二是修改所得稅法規,讓納稅人本身也可以報抵大專以上院校教育費扣除額,使納稅人願意投資自己,導入多職能回流教育,學生來源將不虞匱乏,又可成為產業升級基礎。
五專學制橫跨青少年與成年兩階段,其教養與管理方式衝突性很大,一旦恢復,恐怕師生職工都難以適應,而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師資和設備在五專前三年學程形同浪費。筆者建議推廣多元入學方案,強化二年制專科學制招生,配合彈性學分及學位制度,將技職人才導入高職/二專/二技/研究所階段式進修模式,幫技職學校找到活路,使企業擁有源源不絕的技職人才,而在職者可透過終身學習幫自己加值,以多元職能來面對未來的產業變動。
吳昌崙(台南市/科技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