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淤泥,蓮花也不會生長,沒有眾生,佛菩薩也不會來。」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講,是淤泥成就了蓮花,眾生成就了佛菩薩。
同樣的、是老百姓中的選民,成就了一些民選官吏與代表,但轉眼間,選者與被選者,卻都忘了,誰才是當家作主的人。
放眼時下政壇欲謀大位者,紛紛由私下的摩拳擦掌,跳到台面,展開纏鬥。
說實在話,若依佛門標準,有些人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無不是罪。
在口業上,對對方則惡口、兩舌,無所不用其極,對選民則妄語惑眾、綺語諂媚討好。
在意業上,照樣是貪、瞋、癡,全部佔滿,巧取豪奪,損人利己,是謂貪。嬉笑怒罵,大發雷霆,是謂瞋。不信因果,肆無忌憚,是謂癡。
在身業上,縱然未殺生,未邪淫,但處處想佔人便宜,也是盜心。
不難察覺,這種來自西方,又經本土化後的競選文化,如當事者不知節制,將使江河日下的社會風氣,益增污染。
若考慮比較遠一些,身後報應,是否會接踵而至?
佛家講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門念念為眾生,大乘佛教更以利他為先,如有餘力才談自利。
「度」以現代的語彙來說,是幫助、服務。為民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願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佛經裡談到煩惱的地方很多,有的論著更分門別類剖析甚詳。但現時現地,一般老百姓的煩惱是:日子不好過。百業蕭條,有的人失去工作機會,坐困愁城,更悲慘的事,莫過於大人承受不住壓力,竟偕同孩子共尋絕路。
六道輪迴,本來就是苦。苦的由來:一是累世積下的業因;一是今世的迷惑,太容易受外境的引誘,陷於人我是非顛倒夢想之中。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流轉不已。
從前,在帝王年代,居大位者不盡是作威作福,坐享榮華富貴之輩,他們不但要作之君,還要作之親,作之師。
作之君要構建一個適合大眾安居樂業的環境,並且要規畫一個能長治久安,欣欣向榮的遠景;作之親要負責養育黎庶;作之師要啟迪民智,維護道統。
如今時代變了,制度不同了,但君親師的遺風,仍讓人回味低思。(四弘誓願第三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