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正名豆油 勝過胺基酸液

吳一忠(嘉義縣/榮民) |2015.11.23
811觀看次
字級

食藥署決定替醬油正名,共分四種名稱,其中三種有醬油之名,但沒有發酵過的醬油,稱為「胺基酸液」,拗口的化學名稱,真把民眾考倒了。

繼新竹米粉改名風波後,去年環保署表示,蚊香含有多環芳香烴,若當成芳香劑聞,恐有致癌的風險,研擬將「蚊香」更名為「蚊燻」。這說法和米粉改炊粉一樣,目的在為消費者把關,但顛覆民間習俗。

「蚊香」一辭,辭海解釋為趨蚊的香,蚊香已成既定名詞。南部將蚊香稱為「蚊仔燻」,燻和薰同義,以煙燻驅蚊蟲或用火灼物。換言之,環保署說法並沒錯,但打破約定俗成,才會造成爭議。

在人類的歷史中,事物漸次形成共識,不論口語化或稱謂,即使名不符實,只要能夠溝通,相互了解需求和想法,就已達到目的,變更反而製造困擾,「胺基酸液」亦是如此。

隨手拈來,如車輪餅、牛舌餅、龍角散、鳳梨酥、太陽餅等,內容物和名稱根本扯不上邊,但沿用久了,早成為一種標記。這種概念潛藏意識,只要一說出名稱,就可聯想到商品,不就達成溝通目的嗎?

台灣習俗稱醬油為「豆油」,食藥署何妨依此俗稱,將經過黃豆發酵熟成的醬油分為「純釀豆油」、「速成豆油」、「調和豆油」三級,沒有發酵過的稱之「非豆油」。「非豆油」類似「非肥皂」,民眾一看就懂,比起「胺基酸液」順口多了,不是嗎?

吳一忠(嘉義縣/榮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