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決定替醬油正名,共分四種名稱,其中三種有醬油之名,但沒有發酵過的醬油,稱為「胺基酸液」,拗口的化學名稱,真把民眾考倒了。
繼新竹米粉改名風波後,去年環保署表示,蚊香含有多環芳香烴,若當成芳香劑聞,恐有致癌的風險,研擬將「蚊香」更名為「蚊燻」。這說法和米粉改炊粉一樣,目的在為消費者把關,但顛覆民間習俗。
「蚊香」一辭,辭海解釋為趨蚊的香,蚊香已成既定名詞。南部將蚊香稱為「蚊仔燻」,燻和薰同義,以煙燻驅蚊蟲或用火灼物。換言之,環保署說法並沒錯,但打破約定俗成,才會造成爭議。
在人類的歷史中,事物漸次形成共識,不論口語化或稱謂,即使名不符實,只要能夠溝通,相互了解需求和想法,就已達到目的,變更反而製造困擾,「胺基酸液」亦是如此。
隨手拈來,如車輪餅、牛舌餅、龍角散、鳳梨酥、太陽餅等,內容物和名稱根本扯不上邊,但沿用久了,早成為一種標記。這種概念潛藏意識,只要一說出名稱,就可聯想到商品,不就達成溝通目的嗎?
台灣習俗稱醬油為「豆油」,食藥署何妨依此俗稱,將經過黃豆發酵熟成的醬油分為「純釀豆油」、「速成豆油」、「調和豆油」三級,沒有發酵過的稱之「非豆油」。「非豆油」類似「非肥皂」,民眾一看就懂,比起「胺基酸液」順口多了,不是嗎?
吳一忠(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