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復甦,歐洲失業率仍約為美國兩倍,利率劇降,類似日本通縮。市場預期歐洲將會經歷「失去的十年」。經濟學者認為,歐洲可能淪為另一個日本。除了希臘拒絕撙節,以義大利為首的南歐國家也拒絕歐盟,不欲進行深層經濟改革。
歐洲經濟走向兩極化。德國和法國經濟加速成長;葡萄牙則經濟萎縮,義大利發展停滯,西班牙復甦乏力。但歐盟正在改變,去年公布三千億歐元投資基礎建設,期待盡早與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創造雙邊近二十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商機。
習近平訪英,簽署大量經貿合約,英國挨批討好中國。但法國去年已與中國簽下一百八十億歐元的經貿合約,義大利除建議中國購買該國港口,也希望大陸投資其高科技、化學、機械領域。
德國不落人後,去年對中國出口占歐盟對華出口總額的四成五,是芬蘭之外,與北京有貿易順差的唯一歐盟國家。總理梅克爾二○○五年上任以來,十年內八次訪問中國,最近一次就在習近平訪英之後。她說:「德國不應該把自己埋沒在舊歐洲中。」
德國去年二月民調,百分之八十四民眾認為德中經貿非常重要,甚至超過德美間關係。中國預計將很快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出口國。英國試圖複製德中成功的「特殊關係」,被視為企圖超越德國。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中國正一塊塊買下英國,「中國製造」被「中國擁有」取代。美國、加拿大、澳洲仍禁止外國公司擁有關鍵性基礎設施,但「中國擁有」泰晤士自來水公司百分之九股權、希思羅機場百分之十、能源巨頭EDF風力發電更占八成。
由美國與歐盟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剛達成協議,但在十二個會員國批准前都不算完成。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國會議員,紛紛抨擊這項協定。歐洲多個城市連月爆發示威,抗議TPP將影響歐洲食安、環保、勞工、農業等標準。近來德國人反美情緒尤其高漲。
相對於TPP的困境,大陸主導的亞投行卻順利許多,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不理會美國的阻擾,紛紛跟進英國。德國內閣迅速批准加入亞投行,其財政部發言人稱,在協商過程中,中國及亞投行秘書處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西方國家的要求。
中國正在制訂世界規則。《紐約時報》警告,「歐洲需要全球性的對華政策,維護自由規範和制度的利益。」歐巴馬也聲稱,全球貿易規則應由美國制定。但英國《觀察家報》社論說,美國自己也不是遵守聯合國決議的典範。中國實力增大,卻未必是心懷惡意的大國,西方需先減少對中國表現出的傲慢。
美國做為傳統超級大國的力量,正在減弱和分散。正當德、英、法等歐盟大國與中國加緊經貿、外交關係之際,美國艦隊闖入南海,挑戰中國主權,被視為「無事生非」。
英國媒體批評,美國在「硬實力」(軍事領先地位)和「軟實力」(市場經濟及代議民主的傳統但陳舊言論)之間搖擺,中國則非常清楚知道「利基」所在:地緣經濟優先於地緣政治。對中國而言,經濟力代表影響力,歐洲也明白,有「軟實力」才有真正的「存在」。(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