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本
數息觀,梵語為「安那般那」,指出入息的意思,念出入息即是數息觀。佛教修禪定方法中,不論大、小乘佛教,都視為最基礎、最普遍、最好的入門訓練。數息觀,包含數、隨、止、觀、還、淨等六門的數息方式,可依行人的選擇,從數息、或隨息、或止息、或觀息等方式,來調伏妄想心。且數息一門,可因數息專注的程度,而進入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等階段。而數息觀是對治初學者的散亂心與妄想心最常用的入門方法,修數息中,可使人心智清明,達到定心、淨心、明心的境界。
一、數息的重點
數息即是數呼吸,把全部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呼吸的感覺上,數出息或數入息皆可以,然以數出息為佳,但不可以出入息同時並數,否則易導至腹中氣結。數息不宜緊張,應輕鬆自在,一心專注。
剛開始數呼吸時,通常出息長、入息短,我們呼吸時,入息不要用力,而用心於出息上。入息時,輕輕的吸氣;吐氣時,巧妙地應用長呼氣,把在心中的執著,透過吐氣排出體外。做出入息時,必須一邊想一邊做。吸氣時,觀想氣從鼻孔進入,經喉頭、咽喉、胸腔、肺部,流入丹田(下腹部);呼氣時,觀想氣從丹田、肺部、咽喉、喉頭、鼻孔,吐出體外。如此的呼吸,可使下腹部的呼吸充實,使肺部的氣體交換順利,全身的血液循環通暢。
呼吸時,盡量拉吐氣,藉由吐氣的作用,把滯留在體內種種駁雜除淨,使大量氧氣流回腦部靜脈血中,增加細胞功能,使精神健全、活潑。數息時,也可以「入息有、出息無」來觀,因不念息的有無,方能得道。
當你學會上述的呼吸法後,可以開始數息了,每次感覺氣從鼻孔出去的時候,數一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到十為一個循環,數到十以後,再從一開始。數息時,數字要字字不斷,綿綿相續,不可夾雜。
剛開始時,呼氣和吸氣都很短,因為身心並未放鬆、平靜。觀察一陣子後,呼吸會逐漸拉長,身體也會越來越放鬆、舒適。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語言或概念來描述你的任何觀察,例如:「我在呼氣」、「氣很長」、「氣很短」。當有任何想法、回憶、聲音、香氣、味道浮出時,全部不予理會。一旦發現心已經離開所緣境(呼吸),就要立刻拉回來,重新專注在你的呼吸的息上。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