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望文生義,廣東人嗜食的西洋菜,絕非出自中土,而是來自域外。追溯它來華的歷史,還不到三百年,卻有不少說法,且都指證歷歷。為還原其身世,乃爬梳諸典籍,盼能解開其謎,且在享用之際,可供談助之用。
西洋菜的洋名為water cress,其味清香似芥,故漢譯為「水田芥」;又因葉子狀如掰開的豆瓣,遂有「豆瓣菜」之稱。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記載:「水田芥乃十字花科多年生植物,已在北美洲馴化。生長於涼爽的溪流中,沉水,浮在水上或平舖在泥地表面。常用大桶栽培,採其嫩葉作沙拉。葉纖細,淡綠色,有胡椒味,富含維生素C。花白色。角果小,豆莢狀。種子成兩行,扦插易生根。」對水田芥成長、屬性、狀貌、種植及吃法等,詳加介紹,鉅細靡遺。
至於其轉入中土途徑,清人莊兆祥在《嶺南採藥錄》中,提到:「西洋菜原是百年前,由歐西輸入日本的菜蔬」。那麼它又如何傳到香港呢?
根據故老的說法,約十九世紀末,有位葡萄牙籍的船員,由於患了肺病,被船主遺棄在香港、澳門間的小島上,該島絕無人跡,卻有豐富水草,此人肚餓之時,即以水草充飢,結果得以不死。有人乃發奇想,就把這種水草,移植到了澳門。正因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一向被稱為西西人,此菜遂被稱為西洋菜,一直流傳至今。
真相究竟如何?本就需要推敲。在清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時,美國人到中國傳教,來到廣州市區,設立博濟醫堂。醫堂有一洋人,名字叫做哈博,從家鄉帶來一種菜蔬,放養在活水瓦缸裡,碧綠青幽,煞是好看。
當時西關泮塘,有位私塾先生,基於教學需要,學習西洋文字。有次感染時疫,跑去博濟看診,於是認識哈博,而且成了教友,持續交往數年。
某年颱風來襲,泮塘受創嚴重,所種茭筍、茨菇、蓮藕失收,農家陷入困境,私塾先生向哈博聊起此事。哈博指著瓦缸,表示此菜甚宜泮塘鄉的田塘栽種。私塾先生便帶了幾把回去,告訴鄉人們,只要插入水中,即能存活收成。
經過兩個月後,此菜大量繁殖,青蔥翠綠一片。鄉人摘下煲湯,味道鮮香可口,度過歉收歲月。居民誌此奇緣,也表示不忘本,叫它「西洋菜」,現則大受歡迎。
究其實,水田芥原產地中海,遍及英、法、美洲、日本、中國嶺南和台灣等地。香港目前的大帽山山腰(即荃灣川龍村)一帶,亦有種植,沿山路而行,雲霧繚繞中,甚宜生長。
西洋菜可素可葷,既能煲湯,也能快炒。如當成火鍋料,或者是襯塾主料(如香菇等),均可發揮馨香怡人、消暑清肺的效果。假使生飲其汁,能抑制胃出血;煲陳皮湯熱飲,對肺癆有助益。以上只是偏方,或可救急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