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五年談判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終於在上周達成協議,此一象徵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邁向新階的國際經濟組織能達陣,彰顯美日同盟奪下亞太貿易規則的主導權,鞏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和經貿利益。同時大陸正積極部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之對應。在中美日三邊經濟競合的架構中,台灣應積極尋求平衡的戰略,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
過去TPP談判一再破裂,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威信掃地。這次達成協議,歐巴馬宣稱,「世界經濟的規則由美國制訂,而不是中國」,可見中美之間的競爭是全面性的。過去美國對於亞太地區著重在軍事方面的合作,亞太再平衡戰略則加入經濟的內涵,否則無法應對中國大陸在經貿金融勢力的擴張。TPP達成協議之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安全承諾將得到新的動力。
從美國倡議TPP之後,台灣就積極表達加入的意願,馬總統曾多次向美方表達這樣的意向。因為台灣無法自外於任何一個亞太經貿區域組織,否則立即就有邊緣化的危機。TPP在年底前完成第一輪的立法程序之後,台灣可以加入第二輪的談判,但是立即的挑戰也將到來,台灣要不要開放美豬進口就是第一關。美國已經表示,台灣如果不開放美豬,美國就無法支持台灣加入TPP。
開放是國際的規則,日本韓國也都接受美豬開放的條件,台灣就是因為民粹作梗使得國際談判幾乎陷入絕境。過去美牛進口的問題就是顯例,民進黨執政時,國民黨杯葛;國民黨執政時,民進黨杯葛。搞得「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的談判,因為開放牛雜和豬肉進口問題無解而一事無成。當然,台美之間的協議搞不定,加入TPP就是個門檻。總統大選很快到來,政黨輪替也可能成為台灣政治更迭的常態,如何擺脫民粹,正視台灣國際化的問題是朝野要認清的事實。民進黨雖表示執政後可以無縫接軌,但是挑戰遠比想像來得大。
同時中國大陸也積極推動RCEP。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它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兩岸關係的緊密遠比台美關係重要。面對「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和考驗,台灣更應積極融入大陸的經貿架構,才有競爭能量;否則一樣會有邊緣化的危機。事實上,大陸對台灣在國際地位的影響更是舉足輕重,絕不亞於美國。目前兩岸關係遭逢馬政府上台以來最冷峻的時期。儘管夏張二會如常舉行,但是民進黨在執政後如何維持馬政府時代中美日平衡戰略的目標,是首要的課題。
台灣目前最大的困境在於經濟前景,保一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面對紅色供應鍊和亞太供應鏈的雙重排擠,除了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已經是脫困的必要條件。如今加入TPP和RCEP勢在必行,台灣已經沒有蹉跎的時間,也沒有民粹阻撓的空間。擺在眼前的兩岸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必須加快完成談判和立法程序,否則,說再多都只是空口白話而已。朝野必須積極行動,而不是喊口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