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雅
導演候孝賢以作品《聶隱娘》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他在劇中以「鳳凰」影射女主角隱娘的高潔孤獨,並點明「鳳凰非梧桐不棲」,使得觀眾在觀影之餘,不免產生好奇:究竟鳳凰長什麼樣子?為何牠非梧桐不棲呢?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中,普遍出現「鳳凰」的名詞,但事實上,鳳凰這種高貴的禽鳥,究竟是否仍具體存在於世間,一直為世人有所爭議。一般的說法,有人認為牠可能是結合孔雀、駝鳥等禽鳥想像而成的動物,所以《爾雅.釋鳥》指出:鳳凰的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尾羽長 非梧桐不棲
依據古代人的描述,也有另一派動物學家認為,目前接近瀕危的「大眼斑雉」,又名「青鸞」或「百眼雉雞」,就是(或接近)亞洲國家人民想像中的鳳凰。而《中文維基百科》也指出,「大眼斑雉,是一種分布在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密林中的雉。在亞洲部分地區,則被認為就是鳳凰。」
大眼斑雉全身大部分羽色偏褐色,頭部及頸部則是藍色,上胸又有赤紅色羽毛,冠及頸背的羽毛則是黑色,腳呈紅色,雖非七彩斑斕,卻也稱得上是花色繁複。最特別的地方是,雄斑雉的次級尾羽相當長,幾達二公尺,所以古人才會說:「鳳凰非梧桐不棲」,因為牠必須站在高高的梧桐樹上,尾羽才能全部垂下。
尾羽百眼 藏真眼
大眼斑雉的外觀雖不像其他雉科般色彩耀目,卻是雉科所有品種中最大型的一種,此外,只有雄雉才有很大、很寬及很長的次級飛羽,飛羽上有大眼裝飾。雌雉較細小及沉色,尾羽較短,眼狀裝飾亦較細小。據觀察,雄性雉雞三歲起就會生出成年的羽毛。
大眼斑雉的求愛方式十分獨特,一開始,雄雞會在森林中先清理場地,準備進行求愛之用。雄雞會大聲啼叫來吸引雌雞,並在雌雞面前不斷張開雙翼成扇狀,展示雙翼上的「眼睛」,並將真正的眼睛藏在當中,注視著雌雞,等待雌雞真正看到雄雞的眼睛為止,求偶的舞蹈才會停止。
性羞怯 不喜歡群居
故此,生物學之父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瑞典籍)為雉雞取了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耳戈斯為其學名。
雖然大眼斑雉的求愛方式,比較像一些一夫多妻制的鳥類,且很多人都相信牠們在野外是一夫多妻制,不過據動物學家研究發現,牠們其實是一夫一妻制。
青鸞喜歡棲息於一五○○公尺以下乾燥的原始林地,性羞怯,不喜群居。在野外除了穀物外,亦吃果實、種子、豆芽、嫩樹葉、漿果、白蟻及其它昆蟲等。人工飼養的管理方式與一般雉雞類大致相似。
冠青鸞 也被稱鳳凰
有趣的是,和大眼斑雉(青鸞)外形相似度九成以上的「冠青鸞」,也常被認為就是「鳳凰」。原因是,冠青鸞也同樣有長長的尾羽,並泛著瑰麗的金屬光澤。
不同的是,青鸞的尾羽會開屏,且羽毛上有百眼圖案,相對的,冠青鸞只會保持尾羽美麗的垂落卻不會開屏,且尾巴和身體的比例,顯得尾部更長、幅度更寬(長兩公尺寬四十公分),尾羽猶如兩片豎立的船帆,不像青鸞的次尾羽合起來時像是折疊的羽扇,瞬間展開時則像數片大大小小的羽扇同時開屏爭輝。
論數量 同列瀕危
不過,冠青鸞和青鸞同樣生性敏感,容易緊張,害怕打擾及突然發出的聲響,且喜歡躲在密林中來無影,去無蹤,在野外要見到牠們的身影,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兩類鸞鳥,冠青鸞數量比青鸞更少,全球約僅一百隻,比貓熊數量還少。冠青鸞個性極為孤絕,若飼主將兩隻雄性冠青鸞關在一起,必然爭鬥得你死我活。
至於青鸞(大眼斑雉),由於不斷失去棲息地及被獵殺,近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