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以「密件」通知各縣市教育局,要求學生參加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低於PR值二十五級分比例偏高的學校,老師必須再接受三、四十小時專業能力提升再教育。
老師不斷向家長、學生宣導不要迷信明星學校,但最高教育單位教育部國教司卻發明這種扼殺老師教育理念的作法,還大言不慚地表示絕對沒有給老師「標籤化」。
教育部這種作法也將導致:一、分數仍是高於一切的價值觀,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勢必日趨薄弱。二、落後、偏遠地區的老師無疑被潑了加了冰的冷水,也將加速這些地區的教師流動率,畢竟榮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三、即使教育部的這份文件是以「密件」傳送,但現在各縣市倒數五名學校的老師,也莫須有的被「標籤化」了,有如過去的放牛班被「標籤化」。
呼籲教育部不要再打壓第一線的老師,並建議教育部:一、補助學校電腦、影印機等設備,目前各學校都有設備汰舊換新的迫切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動機有賴裝備的提升。二、教育家長做負責任的大人,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家庭的影響力絕不容小覷。三、協助外籍新娘適應,她們在教育孩子方面處於弱勢,必須給予更多的協助。四、籲請政府重視「失業」問題,目前因家長失業,所導致的家暴問題,層出不窮。五、請給老師鼓勵。
錯誤的政策危害之大、影響之劇勝過貪污,錯誤的觀念影響千萬人,教育是良心事業,不是爭功諉過事業,請教育部三思。李叡(新竹市/教師)
基測成績差 責任在誰?
全國有一百四十一所國中的五成以上畢業生,基測成績PR值在二十五以下,教育部擬針對這些國中的國、英、數、自然與社會科等老師進行再研習再教育,此舉引發教師反彈。
筆者覺得教育部根本沒有抓住重點,才作出有損老師尊嚴而不利教育部威信的措施。去年教育部的政策是,五成以上畢業生基測成績在PR值二十五以下的國中,可向教育部申請成為「教育優先地區」學校,補助課業輔導費,但是為何今年還有那麼多的學校基測成績如此差?
依筆者在國中服務二十六年的經驗,不管是以前的聯考或現在的基測,成績的良窳完全視校長的領導能力與是否用心經營學校,我們很容易發現,一所國中原不被學
區家長認同,但換了校長後,透過改革而逐漸提升校譽,這種情形屢見不鮮。
校長為何膽敢不努力辦學,究其原因是「政治校長」充斥,且沒有擇優汰劣的機制,也就是不管辦學績效如何,只要緊抱縣市首長大腿,很容易就通過縣市「校長遴選委員會」的遴選,而不必回任教師成為萬年校長。
以筆者先前任教的學校為例,畢業班只四班,但校長為討好私立高職、遷就輔導主任,將兩班學生弄成技藝班,加上一班棒球班等於有三班技藝班,升學班僅一班,結果年年有五成以上的畢業生,基測成績在PR值二十五以下。
筆者在退休之前曾不惜冒犯校長,極力主張回歸教育的本質,不能用誘引的方式讓想輕鬆學習的學生編入技藝班,而與私立高職合作,原則上為配合國教政策成立一班技藝班即可,最後教務主任說服有政治背景的輔導主任,只成立了一班技藝班,結果今年未被教育部列入主要學科老師必須進行再教育的對象。
筆者援引這些例子,只是點出學生基測成績不佳最該負責的是校長,教育部應責成校長努力辦學,而非像政治人物作「教育秀」,否則投入再多的經費也會像肉包子打狗,徒浪費公帑而已。殷思(雲縣土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