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唐代的華嚴初祖杜順在《華嚴法界觀門》中提出的三種觀行,既有修行方法,又蘊含哲學理念,分別是:
(一)真空觀。這是與般若(即「空慧」)相應的觀行,亦即藉「觀空」以達絕對之境。
(二)理事無礙觀。理是「理體」,指的是本體界;事是「事相」,指的是現象界。本體與現象雖然不同,卻有「不二」的關係。
例如「大小不二」,是說大、小是站在世俗諦上說,大可容小但小不能容大。但於究極真理(即勝義諦)而言已泯絕相對概念達到絕對境界,何來「大」?何來「小」?
(三)周遍含容觀。既然「空」與「色」之間有相容不二的關係,那麼每一事相皆可看作「法」的呈現(所謂「一色一相無非中道」),則事相與事相之間也無扞格,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一切皆為周遍含容(普遍圓滿、互相含攝),豈非宇宙、生命之圓滿絕妙?
《華嚴法界觀門》篇幅甚短,但其意涵博大精深,亦為後來的「法界緣起」思想奠基,故杜順被尊為華嚴初祖乃其來有自。
但本書並非一獨立流通之書,而係收錄於其他書中。例如法藏的《發菩提心章》、澄觀的《法界玄鏡》、宗密的《註華嚴法界觀門》等,皆附有杜順的這本書。
另外,四祖澄觀的「四法界」(又名「四無礙」)思想也脫胎於杜順的「三觀」。
四法界是指:
(一)事法界,指千差萬別的現象界,乃吾人認識的對象。它雖真實存在,但不屬佛智的範圍。
(二)理法界,指平等無差別之本體界。達此境界者已臻空境,但未生起真如妙用,故並不完全。
(三)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的關係。
(四)事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本身乃絕對不可思議。即一切諸法雖各隨因緣而起,但彼此之間互相交涉,無有一法可自存,故云:事事無礙重重無盡。
看得出來「四法界」之後三者,與杜順的「三觀」吻合,欲了解華嚴思想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