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四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特別報導 科技與宗教對話 開闊思考力

羅智華、阮愛惠 |2015.09.20
2387觀看次
字級
第四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現場湧入逾兩千多人聆聽這場難得的跨領域盛會。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第四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的壓軸,就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新書《星雲智慧》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擔任主持人,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擔任與談人。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記者羅智華、阮愛惠

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星雲人文世界論壇」自二○一二年起,每年於佛陀紀念館盛大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各領域知名領袖共襄盛舉,分享自身理念、為社會挹注思想的力量。今年邁入第四屆,主辦單位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特別邀請國際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高希均,以「科技與宗教的對話」為主軸,從大數據、科技趨勢、開放台灣、宗教信仰等觀點進行專題演說,現場湧入逾兩千多人聆聽這場難得跨領域盛會。

為何舉行人文世界論壇?主持人高希均談到,現代社會常把學問分為科學與人文兩大極端,科學是求真、宗教是求善、人文則是求美,而美在台灣向來較欠缺,星雲大師的理想是推動一個真善美社會,因而希望透過人文論壇為台灣挹注真、善、美力量,相信聽眾能從論壇獲得許多啟發。麥爾荀伯格表示很榮幸參與這場論壇,期盼能透過科技發展帶領大眾走向更有倫理的社會。

心內世界 如同宇宙浩瀚

很多人好奇科學和宗教有何關聯性,星雲大師在專題演說中特別說明其實科學與宗教兩者關係密切。科學世界屬於心外世界,致力探索宇宙萬有、重視「求知」,有所謂的宏觀與微觀;宗教則屬於心內世界,講求「悟道」,有靜觀與定觀。心內世界並不比心外的世界小,甚至可與宇宙虛空一樣浩大。

大師表示,佛教亦講求宇宙觀,認為宇宙是由「地、水、火、風」組成、以此和合,也就是所謂的「四大」,人也依此四大而生存,佛教與自然環境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佛教也很重視環保,珍惜資源。有些人誤以為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是指什麼都沒有,其實「空」也是一種建設,藉由地、水、火、風建設出我們所看見的宇宙大地。大師談到,佛教看宇宙是一種「無量無邊」的概念、講時間則是「無窮無盡」、論生命則是「循環不已」,大師說人的生命是不死的,因為死後會再生,只要再生就能萌生出無限希望。

科學之道與佛學之道各有方法,大師說,佛教不是要大眾皆成佛,但希望大家能從中悟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大師還談到以前自認是溫馴少年,但有時仍受老師責罵,師父告訴他看自己要懂得觀「心」,要了解自己的心裡有什麼想法,面對內心的「貪、瞋、痴」要懂得以「喜捨、慈悲、慧巧」來應對,以此來改變自己的心念。

治心與科研 各自有難度

而古人要能成聖成賢,同樣需仰賴「修心的功夫」。大師說,過去王陽明先生就曾說過,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而「心」也如盜賊般、時好時壞,然而,擒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治心亦像科學研究般有其難度,必須不斷自我修持。大師也勉勵在場每個人能努力修持自己的內心,在人生之路上持續精進。

除了四位主講人的專題演說,人文世界論壇也邀請麥爾荀伯格與李家維從教育、氣候變遷、大數據科技等面向進行交流問答。李家維提問麥爾荀伯格對大數據與教育的看法,麥爾荀伯格認為教育目的是要激發弱勢學生的學習潛力,他期盼能透過大數據科技來改變學習過程,幫助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家庭老師,從中發揮潛力、讓教育展現更美好的願景。

有信仰

就有慈悲、智慧

第四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的壓軸,就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新書《星雲智慧》論壇,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擔任主持人,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擔任與談人。王力行一開場即指出,大師一生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沒上過寫作課,卻在一九七五年開始寫作之後,至今出版了三百七十多本書、成就兩千多萬字的文學般若,至今大師仍事事關心,並把他的關心持續用文字去表達和分享。

王力行以問答方式請大師發表他出書的心情和對時事的見解。大師表示,台灣目前最需要的是「和平」和「幸福」,大家不要恐懼,要互相尊重和包容,而且台灣社會需要信仰,有信仰才會有慈悲和智慧。台灣即將總統大選,但社會有分別心,大家互相批判;大師希望,不管哪一個黨派,都應該先坐下來好好溝通,促進社會的和諧。至於對台灣新領導人的期許,大師表示,就如《金剛經》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管誰當選,他對希望新總統能以愛台灣、保護台灣和平為重。

高希均則以「我認識的星雲大師」為題,敘述他與大師的平生交誼。高希均說,他一生未曾遇過第二人如大師,小學沒畢業、身無分文,逃難來台,卻為台灣成就了那麼多大事。他以「華人世界第一位」稱許大師,讚歎大師集「夢想家」、「思想家」、「策畫者」、「實踐家」、「演說家」、「大作家」及「付出者」、「連結者」及「地球人」九種身分於一身,他以認識大師為傲。大師以「三生有幸」回敬與高教授的相交。

大師亦回答了幾位讀者的書面提問。特別是對年輕人,大師期勉他們能「心安住,人定就能生慧」;對於想要改變自己的人,大師指出,改變的力量別人無法幫忙,最重要的是「自教」;能夠忍耐的人,心就不會苦;社會上的人都能忍,就不會有對立,也就會有真情實義的未來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