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業趨勢 機器換人 為人才重新定位

 |2015.09.19
1160觀看次
字級
由鳳凰科技、鳳凰新聞客戶端主辦的「二○一五鳳凰LINK+大會」在北京舉行,一台智能機器人吸引觀眾眼球。圖/中新社
廣西柳州某間工廠,透過高自動化機器人進行作業,減輕了工人的體力負擔。圖/中新社
2015年中國國際機器人展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許多廠商帶來各自最新研發成果,探討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大陸騰訊發表一篇題為〈八月CPI同比上漲百分之二點○創十二個月新高〉的財經新聞稿,引起兩岸媒體的一陣嘩然,因為這是中國大陸首次出現由機器人撰寫的新聞稿,儘管騰訊回應機器人並不會因此搶走記者的飯碗,但微信朋友圈內,一篇〈騰訊開始採用機器人寫稿,記者們是否已哭暈?〉的自媒體稿件轉po超過十萬。

這篇由名為「Dreamwriter」所撰寫的新聞稿,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當日發表的八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並引用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銀河證券分析報告、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民族證券宏觀分析師和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的觀點,之後穿插中國降息的背景,並介紹了CPI的含義。

由騰訊財經開發的這部寫稿機器人,八百多字的新聞稿僅需時一分鐘寫完,且錯誤少、成本低,據了解,這是騰訊財經探索自動化寫作的第一步,該公司副主編劉康對媒體表示,希望寫稿機器人能夠解放記者,讓記者從事更具挑戰性和智慧性的工作。

根據中新社報導,早先美聯社已使用過機器人編輯Wordsmith寫稿,主要工作是編發企業財報。《紐約時報》也有一個出名的機器人編輯Blossom,負責預測哪些文章有可能會在社交網站上引起傳播,並給予版面編輯建議。

事實上,美聯社曾對外表示,Wordsmith撰寫文章錯誤率比人工寫的文章更低,而且平台每周可以撰寫數百萬篇新聞報導,系統每秒甚至能生產兩千篇文章。

初期機器人的投資大

由機器人取代人工,在傳統製造業更是如火如荼地展開,以廣東知名的製造業城市東莞為例,由於近年來鬧工人荒,因此,致力建設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據了解,從去年九月至今年六月底,東莞市實施的「機器換人」項目已有五百三十個,全部投產後將減少用工約三萬六千人。東莞市市長袁寶成透露,政府每年給予專項的資金約人民幣二億元,連續三年共六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計畫,目前該市已經有二百多家機器人製造相關的企業。

東莞第一家「無人工廠」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施行的「無人工廠」建造體系首期計畫投入一千個無人機械手,前期已有一百個機械手加入工作行列。採用機器人後,可以解決一些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和產品品質穩定性的問題。工廠只需要一些軟體系統、中後台管理人員就可以自動運作。

業內人士認為這個「無人工廠」代表當地「機器換人」進入新階段,是珠三角地區製造業轉型至「中國智造」的關鍵期,對於緩解東莞勞工缺口及促進機械人產業發展有所助益。東莞台資企業協會會長翟所領就認為,儘管初期工業機器人等基礎設施投入較大,但成長性較強的企業有望在幾年內收回成本,「比起人力成本每年增長二成以上的不確定性,還是要划算。」

以「智造」取代「製造」

面對機器人取代人工,以「智造」取代「製造」的趨勢,海協會長陳德銘在江蘇昆山接受採訪時表示,大陸正發生「機器換人」運動,兩岸產業要為「人腦」設置新工作。

受訪當天,陳德銘應邀出席「二○一五年昆山電子電機暨設備博覽會」開幕式,這場博覽盛會共吸引五百五十七家兩岸電子電機廠商參展。陳德銘說:「工廠百分之八十、九十生產流程被機器取代的工廠,我已親見幾個,機器人晚上也能加工,沒有加班薪水、情緒化等問題。」他說,兩岸產業的智能製造、自動化是他近期最關心的話題。

過去二十多年來,江蘇昆山是台商最密集之地,同樣受制於勞動力成本攀升、土地日益昂貴等因素,當地的「機器換人」浪潮來得最早、也最猛。「以滾筒線快速分揀為例,過去每個工人一小時最多分揀四百件,現在無人化生產線分揀量是過去的十倍。」台灣廣運機電(蘇州)有限公司業務部項目總監黃宏裕向陳德銘介紹機器人時表示,該生產線年銷售量達人民幣四億元,未來三年內大量需求無人化生產流程的趨勢不會改變。

陳德銘說,在數位時代,人體部分功能被機械代替的趨向大勢已定,機器換下的「人腦」必須專向設計、創意、營銷、機器人維護檢測等服務行業,兩岸產業該為趨勢下的「人腦」重新定位,而這確實也是下一代工作者必須考量的重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