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雲門教室提供
對武術有興趣的朋友,應該很容易發現,諸多招式名稱,不僅描繪了動作,還有生動的形容和想像融入其中。
以「動物」的名稱或形象,是最常見的命名方式。
文與圖/雲門教室提供
對武術有興趣的朋友,應該很容易發現,諸多招式名稱,不僅描繪了動作,還有生動的形容和想像融入其中。
以「動物」的名稱或形象,是最常見的命名方式。
數百年來,古人取法動物,或動或靜,或開或闔,或立或伏,或沉靜威猛,或靈巧敏捷,或開展大方。以多元的面向,學習牠們運用身體的方法,以及態勢與特色。
比如「黑虎偷心」,此出拳的動作,要像老虎般威猛。「金雞撒膀」,學習雙臂及肩膀的撐張之外,還要像雞一樣抖擻精神。「野馬闖槽」,除了要具備馬匹的衝撞力道之外,更提醒打拳之人要用「身體」撞,而非僅以「肩膀或手臂」來施力。
螳螂拳、鶴拳,更是以生物的形象所發展而來的獨立門派;八極拳當中,也有虎膀、熊步的練習功法。
多元的形容和想像,是傳統武術別具特色的部分。練武過程,這些名稱往往令人驚喜,值得細細琢磨。實際上,所有的觀察和學習,也在武術教學上發揮很大的效果。
有一次,課堂練習仿生拳中的「鷹拳」套路。其中獨立式的姿勢,是提膝的單腳站立,孩子們歷經課程前半部的體能遊戲與基本功,早已汗如雨下,消耗了大半體力。這時只有一隻腳站立的獨立式,搖晃、歪扭,跟英氣十足的老鷹,完全沾不上邊。
這時,武術老師提醒孩子們說:「老鷹的翅膀很有力量,一隻腳也能站很穩,而你們現在就是老鷹!」
透過想像力的導引,果然,孩子的眼睛開始發亮,重新調整呼吸,穩住身子,即便累了,也堅持站好獨立式。態勢,像老鷹一樣英氣十足,身體,像老鷹一樣開展大方。
學武術,需要耐心,融合想像力,仿如助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