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年一次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步入尾聲,透過三百多件來自各國藝術家的創作,吸引全球逾五十萬人次參觀。為貧瘠農村帶來觀光與消費人潮,注入經濟新動能,各地喜愛藝術的遊客來到鄉村,重新發現農村的價值;也讓村落裡阿公阿嬤展現笑容,讓人看見藝術的力量。
越後妻有位於新潟南端,青翠山巒與梯田環繞,面積約三個台北市大,但人口僅六萬多。在工業化與都市化過程中,越後妻有面臨嚴重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危機。年輕人到都市求學,留在都市工作與生活,農村僅剩下老人,許多梯田因無人耕種而荒廢,老人感慨:「恐怕只有等葬禮時,孩子才會回來吧!」
大地藝術祭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所發起,現年六十九歲的北川出生於新潟高田市,在家鄉唸完高中就到東京讀書,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眼看著自己家鄉因人口外流逐漸沒落,他希望透過藝術祭形式,喚醒世人對農村的關注,吸引年輕人回到農村,讓阿公阿嬤臉上重新展現笑容。
藝術品不一定要陳列在美術館與博物館裡,也可以在田間、山裡、河邊、廢棄的老屋裡。對北川富朗而言,藝術是發現、學習、交流與協同合作。大地藝術祭的許多作品是藝術家、村民與各地義工同心協力共同創作完成,而不是藝術家單獨完成的。
各國藝術家來到農村,一方面發現農村傳統特色,在地人也從藝術家的觀點看到自己村落反映出的世界。歷年來有不少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受邀參與這項盛會,包括幾米、林舜龍與王文志等人。
大地藝術祭舉辦之初,在保守農村引發很大反彈,由於當地沒有美術館與畫廊,藝術家想在梯田裡創作,卻遭地主反對。一位來自俄羅斯的藝術家計畫在梯田裡置入農夫犁田、播種、插秧、除草、割稻的雕塑,為了取得老農的認同,於是在村落住了一年,終於完成這個以大地為創作基地的立體繪本。
越後妻有多達二百多個小村落,散布在不同的山谷與河邊,遊客必須翻山越嶺才能發現不同的藝術作品;過程雖然辛苦,卻也因此深深體驗農村生活況味,這正是大地藝術祭與眾不同之處。面對數十萬不遠千里而來的遊客,當地農村對藝術祭的態度也從反對轉向支持。
大地藝術祭自二千年開辦之初,其中有六成預算來自日本官方支持,舉辦三屆之後,則完全由民間獨立完成。幸好獲得企業界福武集團鼎力支持,今年更有多位年輕高科技企業家加入贊助陣容,如今每三年一次的藝術祭已成為當地農村與全球各地愛好藝術者的期待。
在全球化浪潮下,台灣偏遠農村同樣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少子化的危機,過去政府或民間團體舉行各種燈會、煙火節,多數是一次性活動,預算用罄,曲終人散,沒有留下值得紀念的作品。大地藝術祭以藝術進行社區營造的經驗,頗值得參考。台灣藝術家能夠在越後妻有的土地上創作,當然更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