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東權
宋代詞人張元幹(一○九一 一一七○年),是個愛國忠臣,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福建永泰縣嵩口鄉月洲村人,迄今該村仍有紀念祠堂,大門有一對長聯,上聯是:「元氣接月洲欣看丹桂五枝香飄芳」;下聯是:「幹才傳永邑喜觀嵩陽全脈澤長流」。
將「元幹」二字嵌在聯頭,所謂「丹桂五枝香」原是五代時馮道贈竇禹鈞五子登科的詩句:「靈椿一枝老,丹桂五枝香。」而張元幹是張動的么兒,其祖父張肩孟及其五子均考中進士,官職不小,當時就被譽為「丹桂五枝香」。
一般人對張元幹的詞名並不太熟悉,其實他生逢南北宋之交,他的詞風有承先啟後的功力,因為他早年在靖康之難時期,曾經力助李綱保衛汴京,南渡後詞風變得悲壯沉郁,由於愛國心切,主戰抗金,雖然遭受迫害,仍然極力反對議和賣國,不畏權權,在詩詞中發抒塊壘,抨擊時局。
張元幹的文學修養很高,著有《蘆川歸來集》十卷、《蘆川詞》兩卷一百八十餘首,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中云:「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他的詞是後來辛派詞風的先驅,可見備受推崇。
大致說來,他和向子諲、蔡伸的筆調相若,都是早年清新婉約,晚年豪放悲壯,例如早期的好詞:「沐出烏雲多態度,暈成蛾綠費工夫」、「可意湖山留我住,斷腸煙水送君歸」、「夢裡有時身化鶴,人間無數草為螢」、「霧柳暗時雲度月,露荷翻處水流星」、「歸夢等閒歸燕去,斷腸分付斷雲行」……類此佳句,都很雋永。
西元一一二七年,南宋王朝建立,宋高宗起用李綱為相,張元幹為朝議大夫,積極除弊圖強,整軍備戰。可是高宗仍執意聽從議和派的主張,但求偏安一隅。
李綱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免職,張元幹義憤填膺,寫了一首〈石州慢〉,詞中有言:「……心折,長庚光怒,群盜縱橫,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兩宮何處,塞垣祗隔長江,唾壺空擊悲歌……」結果張元幹遭到主和派的誣謗,幾遭牢獄之災,幸有汪藻等人的援救,始免於罪,他看形勢大惡,遂辭官回閩退隱去了。
宋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秦檜等籌畫與金納貢議和,張元幹知道後,堅決反對,當即填了一闋〈賀新郎〉寄給李綱,中有「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表示不滿朝庭向金人屈辱求和之意,感人至深,為後人所傳誦。
紹興十二年,樞密院編修官胡銓,為了反對議和派,得罪了秦檜,被貶廣東新州,路過福州,張元幹特地前往拜謁打氣,並另寫了一首〈賀新郎〉,詞中有言:「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如許……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這種憂國憂民,夢繞神州的詞句,立即傳誦遐邇,又激怒了秦檜,竟被下令抄家削籍,還關進監獄。
不久,他又被救出監,從此浪跡天涯,到處遨遊,寫下不少悲涼痛心的詩詞,我們摘錄一些,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心情:「耳畔風波搖蕩,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百二山河空壯,底事中原塵漲。喪亂幾時休?澤畔行吟處,天地一沙鷗。」
張元幹享年七十九歲,當他七十多歲時,還填了一闋〈隴頭泉〉,詞中有「……三十載,黃粱未熟,滄海揚塵……整頓乾坤,廓清宇宙,男兒此志會須伸……」詞句鏗鏘,詞旨慷慨,可見他真的是老而彌堅,永不屈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