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小學堂】 心理治療 緩和癌症疼痛

文/劉銘雄 |2015.09.09
1481觀看次
字級

文/劉銘雄

陳先生因舌部腫瘤住院,在等候各項檢查、治療的過程中,持續經驗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讓他心煩、害怕、沮喪,也干擾夜間睡眠。透過心理師的教導,陳先生學習「腹式呼吸法」,疼痛程度緩和為輕度,心情、睡眠也明顯改善。

多數癌症患者在疾病過程會經驗疼痛。疼痛與癌症本身、疾病階段、治療方式有關,可能是短暫,也可能是長期。疼痛大多可透過藥物治療有效控制,患者無需擔心成癮問題,應積極與醫療團隊反應疼痛經驗,接受有效治療。除了藥物治療,癌症治療國際準則(NCCN Guideline)亦指出心理社會療法可以輔助疼痛的控制。

心理師去病房訪視患者時,發現部分患者認為疼痛與心理因素無關,只要吃藥控制即可;有些患者感到被誤會,強調「真的很痛」,才不是「心理作用」。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當事人表達疼痛時,旁人應該表現支持與接受的態度,不要否定對方的感受。

從身心一體的觀點,疼痛和心理因素有關。這裡指的心理因素是指「想法」、「情緒」及「行為」。癌症疼痛讓人感到焦慮、煩躁、生氣、心情低落等「負向情緒」,同時也能會產生「這麼痛不如死了算了」、「我什麼也不能做」等「負向想法」,最後很可能做出「忍耐疼痛」的「消極因應行為」,因而讓疼痛沒有得有效治療。此外,「閘門理論」的有關研究亦指出負向情緒、想法也會直接影響疼痛系統,使疼痛經驗加劇。

面臨癌症疼痛,可以試試以下的心理介入方法:

觀察與描述:透過實際觀察,可能發現疼痛並非一成不變,痛的方式、持續時間長短、強度都會變化。或許也能透過記錄從中找到不受疼痛干擾的時段。

一、轉移注意力:從事讓人愉快、有成就感、有意義的活動,能降低疼痛感。例如:聆聽音樂、玩遊戲、閱讀書籍、繪畫、聊天、參與宗教活動、散步等等。

二、調適想法:觀察任何干擾情緒的想法,然後試著調整或放下這些想法。面對負向想法像是「得了癌症,就表示我將不久人世」,這時應該要反思這是「事實」還是「想法」,若瞭解到這些只是擔憂的想法,即可放下它。

三、學習放鬆技巧:臨床上常用的腹式呼吸法、意象法、自我暗示放鬆練習、肌肉放鬆練習等等,。患者如果有學習過瑜珈呼吸、靜坐等方式,亦可以直接應用在疼痛控制上。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