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宏仁展示他手做的科學儀器。圖/江宏仁提供
手機顯微鏡。圖/江宏仁提供
文/蔡素蓉
手機顯微鏡
江宏仁織全民科普夢
「擁有工具,就等於擁有權力」,科學創客江宏仁已研發自製五千台手機顯微鏡,免費贈送偏鄉學校和研究機構。他說,有了它,人人都可成為科學家,可輕易進行空汙、水汙染檢測。
這台手機顯微鏡名字叫做「科學影像(Scimage)」,自我期許是「open science, open future」。它近年來在網路人氣紅不讓,許多人都上網分享使用它的觀察心得,還把紀錄拍攝的照片或影片上網公開。
Scimage的創作者是一九七七年出生的江宏仁,他的正職是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他充滿推廣科學知識與創作科學工具普及化的熱忱,在台灣的科學創客社群界中相當有名,他自費成立「科學工廠(SciFab)」,還免費開放讓有興趣的網友到工廠創作科學儀器。
江宏仁讀台大期間,拿到了植物、化學工程雙學位,同時還修讀奈米工程、生物技術、科技創業管理學程,台大應力所碩士畢業後,赴日本東京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畢業後,曾在東大物理系擔任特任研究員。
他返台後,致力在網路上寫部落格,推廣科學知識。這幾年,隨著Adruino等開源神器出現,以及創客風潮興起,他開始親自動手做出許多科學儀器,沒想到大受歡迎,還因此聚集了一點五萬人的科學社群。
手做儀器
解放科學研究權力
江宏仁表示:「我當年做物理、科學研究時,親手碰觸很多昂貴的科學儀器,當時還特意修讀了儀器設計的課程,這奠定了日後親手研發組裝科學儀器的基礎。」
為什麼想研發每個人都可以動手做的科學儀器?他說,「工具代表權力。專業顯微鏡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如果每個人都有工具,就可以不用再經過誰,自己決定看什麼?研究什麼?這就是科學研究權力的解放。」
他說,「只是想設計出儀器,把能力也給別人。如今開源工具變得比較多,maker風氣興起,沒想到手機顯微鏡竟大受歡迎。如果能輕易擁有工具,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獨立科學家、獨立工程家,台灣的未來就會愈有希望。」
免費使用
拒絕商業用途
一走進江宏仁自費成立、位於樹林工業區小巷弄間的「科學工廠」,二樓牆上的大海報就可以看到學員以手機顯微鏡拍攝的各式相片,經由顯微鏡視野,小小世界裡竟有如浩瀚的銀河世界。
他說,「社群所提供的顯微照片,如今已有一萬幀。手機顯微鏡以免費贈送或社群學員自由贊助成本,且須以自己親手組裝的方式取得,因此也要求大家共同分享照片,這個開放的影像資料庫對老師的幫助會很大。」
想讓大家都能親手做成品,江宏仁自費購買台幣一百萬多元的工具,包括兩台雷射切割機、數控工具機等,當然還有許多他自己親手研發製作、世界上獨一無而二的「小型科學儀器」。
部分創客空間都必須收取使用費用,江宏仁的「科學工廠」則是免費開放給他所創設的「科學Maker」社團成員使用,唯一條件是「不能利用這兒作為商業用途,在此創作而出的成品,要能在網路上分享給其他人。」
如今創客運動風起雲湧,隨著群眾募資管道興起,有些創客也走上創業之道。不過,江宏仁一點也不為所動的說,「世界上不是錢才能做事情。花一千萬元也找不到科學Maker社群這些人,因為他們不是為了錢而來,只是想過有意義的日子。」
想成為一名業餘科學家的江宏仁,正用他個人的力量,撒下種子,聚集改變社會的能量,希望讓台灣的未來更好。
正如他寫在「科學Maker」臉書社群上的一段話:「期待實現一個每個家裡都有自由科學家,創造工程師,有小小實驗室跟工作室的社會!」如今已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創客們在台灣各個角落進行小小的科學實驗!
山寨深圳倒閉潮 創客重建硬體好萊塢
製造業倒閉潮正重創珠江三角洲,「山寨之都」深圳手機代工業面臨寒冬。但當年因快速仿冒能量而形成完整產業鏈,近年卻吸引國外創客聚集在這個「硬體好萊塢」,掀起一股創業風潮。
今年一月,手機月出貨量曾高達百萬支的東莞兆信通訊,董事長高民因資金周轉不靈在深圳家裡自殺。高民最後雖然被救活,但這則新聞引爆了陸媒討論大陸手機代工產業是否將面臨寒冬潮。
兆信倒閉絕非個案,事實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製造業自去年以來已面臨第二波嚴峻的倒閉潮,而且倒閉潮已從傳統製造業蔓延向電子產業。
這波倒閉潮吹向中國山寨手機代工產業總基地─「山寨之都」深圳,更是首當其衝。
中國政府這幾年痛下重手整治之下,深圳從物廉價美、全產業鏈應有盡有的消費性電子零組件的「山寨之都」,突然蛻變為全球創客夢寐以求的新興創業園地。
近來深受陸媒熱捧的潘昊,他的創業歷程正可以具體而微說明深圳由山寨之都邁向創客之都的過程。
二○○九年,潘昊創辦了矽遞科技(Seeed Technology)自詡為「為創客服務的創客」,以提供開源硬體物料為主。去年,矽遞科技營收達到人民幣一億元(約台幣四點九二億元),被形容為「創客界的軍火庫」,目前是全中國最大、全球第三大開源硬體製造商。
中央地方大力支持創客
正如大陸科技人所言,山寨深圳正從一個曾是做便宜貨的地方,轉變為做產品的便宜地方。因此,除了潘昊之外,許多國外創客近幾年來也紛紛落腳深圳。
愈來愈多創客來到深圳,提供創客社群一起交流討論的空間也一一形成,例如潘昊所創立的「柴火創客空間」,連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親臨拜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發起的創空間、TechSpace等。不只如此,大陸近年興起許多群眾募資(眾籌)網站,都有助於創客募集資金,把創意化成產品。
更重要的是,大陸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支持創客與創業,挹注資源。李克強高喊創業創新,親自視察柴火創客空間。中共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五月提出要努力打造國際創客和創業之都。
深圳作為中國大陸三十年前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其實早在二○○八年就提出「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畫」,但深圳始終無法抹去「山寨之都」惡名,大陸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二○○八年曾專題探討山寨深圳,工業和信息化部也下重手嚴打山寨手機商。
創客運動邁向創客經濟
部分山寨廠商雖然外移了,山寨的大帽子還沒拿掉,深圳另一方面還得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製造業西移或撤出中國,製造業倒閉潮一波一波襲來等壓力。深圳可謂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
但隨著「打破抄襲的傳統思維」的創客運動席捲全球,以往的山寨再也不是原罪,因為在創客眼中,軟硬體資源本來就應開放共享。
深圳為了要快速仿冒製造而出現全產業鏈的電子零組件重鎮,如今成了創客們的天堂。
「在這裡,一名創客可以在一小時內找齊所有的物料,並且可以比質比價。在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存在這樣的地方。」潘昊說,華強北像是造夢的所在,「它讓深圳成了硬體的好萊塢」。
一夕之間,深圳的「山寨」文化底蘊,反而被創客形容為「硬體界的矽谷」,但深圳如何克服外界所質疑的「只有創業、沒有創新」,讓創客運動真的邁向創客經濟、成為新興產業能量,時間將成為真正的裁判。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2015年8月號,http://www.cn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