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工業革命 創客風潮席捲全球

文/蔡素蓉 |2015.08.30
1590觀看次
字級

文/蔡素蓉



網際網路無遠弗屆,不但打破人際藩籬,它傳遞知識、分享資源的便利性,也是創造、生產等一系列過程,由原本的企業才能完成,簡化到個人獨立完成,於是「maker」變成一種新興運動,同時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引領風騷。

「maker」、「創客」意指「自己用創意動手做」,利用開放的資源,人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創客運動被形容為「第三波工業革命」、「製造業的民主化、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造出下一個世代產品型,改造世界。本周及下周的專題,將為大家介紹創客文化的實例及現況。

今年五月底,攝氏高溫三十五度艷陽下,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湧進人潮,觀賞由年輕人親手做出來的遙控機器人、遙控飛機、火箭模型、3D印表機印出一隻隻模型象,以及許多手工藝術品。

換個場景,五月十六日,美國舊金山灣區,有更多驚人的作品,一組名為「末日天使」(Angel of the apocalypse),以鋼鐵打造出翅膀的意象,觀眾透過按鈕,就可操控火焰的噴發。噴火犀牛車也是目光焦點,可載人,前端犀牛角也可以發射火焰。

再換個場景,不久前中國大陸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軟體產業園區,機器人格鬥大賽、時尚穿戴式電子藝術作品展,相當吸睛。

上述在台北、舊金山、深圳舉辦過的活動,正是近年來在全球各城市掀起熱潮的「Maker Faire」(創客嘉年華或自造者嘉年華)。

「Maker Faire」二○○六年發源於舊金山,當初是「maker」們的小眾社區集會,如今全球有超過一百三十個城市每年舉辦,全世界約有逾百萬人參與這盛會。歐洲和北美舉辦的密度最高,舊金山、紐約的規模最大。台北、深圳都算是急起直追的後起之秀。

各城市的創客嘉年華會愈辦愈火熱,主因當然全拜各地「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風起雲湧之賜。

創意變創業 政府當推手

所謂「maker」,意指「自己用創意動手做」,利用開放的資源,人人都可以自己親手做。

創客運動被形容為「第三波工業革命」、「製造業的民主化、去中心化」,因為在網路世代,透過開放軟體程式的分享,以及跨界領域共同創造與合作,每個人都有機會打造出下一個世代產品原型,進而改造世界。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侯君昊說:「創客透過分享與共創,自己動手做,這其實就是『知識與工具的民主化』。」

大陸深圳矽遞公司以提供開源硬體為主,被形容為「創客界的軍火庫」。

矽遞公司台灣市場開發經理林能表示,以往的科技創新多半由大企業驅動,如今專業工具的平民化,許多需求由需求面驅動,創客正是推手。

林能為進一步形容,「創客運動的三大特色是專業工具平民化、熱情、小團隊的跨界合作」

創客靠著分享、共創精神,再加上群眾募資的資金挹注,真的能顛覆製造業的傳統思維嗎?智慧型手錶「Pebble」無疑是創客界市場化、創業成功的傳奇案例。

這種非資本密集,而是仰賴開源的軟硬體、網路社區合作共創、網路募資徵求股東、在地生產,全球供應的製造業模式,似乎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型。

行政院二○一四年八月宣布積極擘畫3D列印產業策略藍圖。今年四月公布「vMaker」計畫,第一階段推廣Maker概念,將把一台載著3D列印機、CNC機台的「Fab Truck」巡迴全台灣近五百所高中職;第二階段舉辦創客競賽,目標奠定台灣成為創客基地。

蘋果、微軟、亞馬遜當年在車庫創業的傳奇,是許多想創業者心中的夢想。這一波席捲全球的創客運動(自造者運動)能否醞釀出新興的產業能量,進一步真正成為產業革命,或結合文化創意等跨界能量,激盪出改造世界的火花,大家正拭目以待。

台灣師生造火箭 直奔太空尋找利基

一群教授帶領著學生,親手做出一枚枚火箭,從外殼、電路板到降落傘,全都「MIT」。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一枚長六點三五公尺、直徑零點四公尺、重三百公斤的「HTTP-3S」探空火箭發射成功,飛了足足十幾公里。這是目前國內學界研究至今最大型的混合型式探空火箭。

團隊正是近來頻頻搶占媒體版面的「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ARRC),二○一二年由私人和企業捐款在交通大學成立。ARRC中心由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吳宗信擔任主任,主要成員包括交大機械系教授陳宗麟、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林信標、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教授何明字、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學系教授胡惠文等人。

他們親手做的火箭取名「HTTP」是因為團隊成員包含來自新竹、台北、台南與屏東四個地區的教授、研究人員與數十名碩博士生。

「HTTP」不僅僅代表研究團隊的地區,團隊靈魂人物吳宗信說,HTTP也是網路上超文本傳輸協定之意,代表此系列探空火箭的想像空間一如網路般無遠弗屆。

MIT手做火箭

設計獨步全球

當初怎會想到一起造火箭?林信標說:「早期中科院造個火箭,要花幾千萬元,大家就想說有可能集力完成,而且火箭可以完全都made in Taiwan,能以更便宜的價格完成。」

吳宗信率先在交通大學史無前例的開設了火箭專題研究課程,並帶領學生在氣熱與電漿物理實驗室,從無到有,動手做火箭。

自己動手做,竟做出許多獨步全球的設計。ARRC網站上細數包括台灣原創內裝電子線路高動態飛行導航電腦系統、台灣原創碳纖維儲器瓶纏繞技術、台灣原創減滾系統,以及一整套火箭系統整合等創舉。

曾歷經無數次失敗的吳宗信表示,「ARRC研發自製的混合式火箭推進系統,目前可以說在世界的領先群裡。」他說,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會把科技研發人才綁向特定的產業鏈位置,無限的想像能力慢慢失去。太空產業是所有產業中想像空間最大的,「年輕人永遠都需要想像空間,才能發揮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

造火箭的過程,不只可以激發想像力、創造力與無比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對這些太空Maker而言,「自己親手動做,真的很有趣!」

七年多來,投入七千多萬元、滿腔熱血的火箭教授和太空宅男親手造了一枚又一枚的火箭,下一步是年底挑戰可以飛行一百公里的大型探空火箭。

經費已經沒了,堅持「台灣不要忘了自己有做夢的權利」的ARRC團隊,決定繼續追夢,今年初發起群眾募資,邀請台灣民眾一同贊助「HTTP-3前進宇宙募資計畫」。

因為這項計畫不僅只是追夢而已,而是未來有商業化的價值。

吳宗信認為,「個人衛星系統的時代就快到了。」花二千萬就可以有三、四個小衛星,中小企業都可以負擔得起。他說,「再給我們四、五年,五至八億元就好,我們就有可能成功發射,而且入軌!」

目標低空衛星群

力拚太空商機

有些人認為,台灣那麼小,不需要發展耗費資金的航太工業,應該把主力瞄準民生工業。

不過,教授們「夢想很大」,決定帶著台灣上太空。吳宗信對中央社說,「人類從2G時代,邁向3G、4G,甚至5G後,『and then(然後呢)?』但你可以想像一下,未來台灣所發射的低空衛星群的景象。」

他說,「太空產業的時代就要來到了,台灣不需要力拚大衛星,可以鎖定微衛星,而且應用面涵蓋環保、農業、國防等各方面。台灣有機會在這個領域走出自己的利基市場。」

ARRC團隊的「maker」精神、熱血追夢為台灣的故事,已感動不少人。截至上月十二日,有二千二百二十三人響應贊助這項募資計畫,募資金額已逾六百萬元。ARRC計劃募集一千六百萬元。

這群太空Maker正具體而微呈現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裡悄然成形的maker運動與風潮。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2015年8月號,http://www.cna.com.tw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