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小革命 勝過工業大翻轉 李碧華 |2015.09.05 語音朗讀 9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九一記者節,網路新媒體共聚一堂,現場來了各方「金主」及先趨。 圖/報導者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 圖/報導者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翁秀琪。 圖/報導者 媒體改革運動者何榮幸。 圖/報導者 文/記者李碧華 網路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即時雙向、超低成本的傳輸工具,因此擁有無比巨大、從底層而起的顛覆力量,媒體人的小革命趁勢而起,期待走出新局。九一記者節當天,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宣布成軍,現場來了各方「金主」及先趨,共同觀望革命是否成功。 「與即時新聞區隔,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的新媒體,可賣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當記者為了寫即時新聞而疲於奔命,我們試著探索事件背後的真相。」一九九四年即投入媒體改革運動的創辦人何榮幸說。 新媒體究竟如何解讀呢?世新大學教授翁秀琪認為,若只是指新成立的媒體,利用網路或app作為通路,那並無「新」可言,也沒有什麼優勢,舊媒體也是一樣。重點還是在經營團隊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選擇適合的方式來接觸想要接觸的人群。 原住民電視台新聞部副理高有智則認為,首先,考驗新的媒體經營模式,靠公益基金會支持的媒體是否能在台灣社會萌芽茁壯?是否可以保障媒體工作者的獨立自主?其次,考驗網路社會是否可以支持公共議題的深度報導?網路愈快,深度新聞則慢?如此,才能在即時新聞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另一方面來看,也考驗網路調查報導的支持度,透過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是否耕耘出調查報導的一片天?重振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所以,這不只是媒體工作者的小革命,也是台灣社會的小革命;這不是他們的小革命,也是我們的小革命。」高有智說。 在主流媒體普遍怠惰,無心也無力挖掘真相的當下,曾在《聯合報》、《天下雜誌》任職的現擔任上下游News&Market資深記者汪文豪不諱言,沒有大媒體的光環使採訪過程益發困難,「昔日大媒體深入真相擴大了新聞的觸角,可惜,生存競爭來襲,已成絕響。」相較之下,新媒體反倒可保持原創性,可吸引分眾,未來大有可為。 賣綠色農產品以維持財務獨立的上下游News&Market團隊常無奈說,大媒體本身也經營網站,要求新聞的數量愈來愈多,記者疲於奔命,為了應付交稿,只好引述專業媒體網站,「是大媒體抄襲新媒體。」 「國外有專門報導智慧財產權法規變革的網站,包羅萬象。」一位網路記者直言,大媒體記者受制於傳統思維,反而無法維持原創,當天的新聞事件不斷需要連續追蹤,焉有品質可言?「專業媒體網站記者卻可以順藤摸瓜,持續追蹤線索下去,沒有版面、時間的限制,大大施展了專才。」他分析到。 觸角發言 提出3不原則的童子賢 台灣社會走到今天會有新媒體出現,是社會多元進步的現象之一。我再次強調,資金對各領域都重要,但不是最關鍵,重要的是,主事者心中的那把火與志氣。網路新媒體尤其是,要有志氣、理想、創意。 我想再度強調捐助理念:我不擁有,我不是這媒體擁有者,不干預,絕不會有人事安插或對新聞下指導棋、干擾方向,不回收,投入的資金不做商業報償的考量,這是「三不」原則。 這個社會,由好的、壞的、醜陋的構成,請讓我們鼓勵好的。 心態創新的翁秀琪 我認為新媒體除了呈現形態跟傳播管道上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心態上跟模式上的創新。關鍵是,媒體的目的是否被達成,社會價值是否因我而改變,而不是一定要用特定的方式(例如印刷、電視、商業、公共、訂閱……)達成。 新媒體若只是指新成立的媒體,利用網路或APP作為通路,那並無新可言,也沒有什麼優勢,舊媒體也是一樣。重點還是在經營團隊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選擇適合的方式來接觸想要接觸的人群。 秉持手作新聞的何榮幸 就像曾獲普立茲新聞獎提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Samuel Freedman在《給年輕記者的信》書中所言:「我只相信那些穿著磨損的鞋的人。鞋面上的擦痕和塵土、磨平的鞋跟,所有的這些都是進行調查的證明。」 一群跨世代新聞工作者,希望秉持「手作新聞」的精神,探索網路新媒體的各種可能性,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與當前盛行的「即時新聞」區隔,努力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召集令 為何投向97家公司、620個機會? 1. 因為,網路是年輕人的世界,對於網路的文化、工具、使用情境,有直覺般的理解。 2. 因為,網路正在顛覆所有傳統,太陽花與台北市長選舉過程,看到社群媒體徹底打趴傳統新聞台。 3. 因為,網路已是頗具規模的行業,台灣電子商務年產值超過3,000億,網路遊戲有250億,網路廣告有150億。 4. 因為,不僅電子商務每年仍以20% 速度成長,行動電商、行動廣告、行動支付等等網路行業中的新興垂直,每年更翻倍成長。 5. 因為,網路是知識密集行業,因此更重視創造價值,創意在公司會得到尊重。 6. 因為,實現經濟自由,有潛力的網路公司是實現經濟自由的難得機會。 7. 因為,網路革命洗牌將大過工業革命,台灣要在未來世界立足,需要年輕人一起來擔起這個責任,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網路王國。 台灣探索 虛擬經營的9個法則 1. 要研究每一個載具的特性。 比如說手機可能比較常在走路、坐公車的時候使用,平板需要一個比較舒適的閱讀環境。 2. 很多新的技術一直跑出來,有沒有去看到這些新的技術?觸及到顧客的消費機會? 3. 網路雖有限制,可是沒有一天「只能做這些」的限制,同一個議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做,網路媒體的潛力是在這個地方。 4. 先把讀者base養大,再試著做一些比較硬的東西,當base夠大的時候,看到「硬」文章的人,也會比較多。 5. 有沒有看清競爭對手?要有一個可以說服自己加入的理由,不然可以思考如何利用既有平台加深網站的影響力。 6. 網站的影響力來自核心社群,接觸關注相同議題的一群人,持續與關注網站的網友互動。 7. 以朋友的角度和網友互動,不僅要回應網友留言,同時也要試著提出一些問題,不斷的交流讓網站共筆人,持續產出內容與焦點。 8. 找出大家關心的事情,不需要避開主流。 9. 必須要和其他社群產生交集,壯大自己,創造和大眾的接觸點。 卡位戰 註定與網路共同呼吸的人種 名稱 風格 作法 關鍵評論網 楊士範創辦,以編輯的角度來想,怎麼樣更好讀?給每個作者一個帳號,可以發,可是不能直接刊登,必須經過編輯。 不會跟人家拼快。清楚易懂的新聞整理之外,網站多樣化的作者群針對這個議題發出不同觀點。 上下游 News&Market 身兼農業專業媒體與食材通路,由汪文豪、莊惠宜、馮小非、蕭名宏、楊偉林共同創辦。 既是網路原生媒體,又是農產品的網路通路,聘請專職記者,將網站當成發聲的平台。 每天約有7,000人次瀏覽,曾挖掘出引發社會關注的「米粉無米」食安事件。 不主動對外招募廣告,靠多角經營維持收支平衡。 報導者 獨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影響,是台灣第一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成立的新創媒體,未來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基金會董事包括小野、林以涵、詹偉雄、管中祥、劉克襄等知名人物。 「海選記者」,不論資歷、只看能力,不分年齡、只要熱情,歡迎有志者加入新聞小革命戰鬥行列。 新頭殼 新聞台 由中央通訊社前董事長蘇正平等資深媒體創辦,無實體出版品的綜合性新聞網站,自許為「一個有思考力的獨立媒體」。 採社會企業模式,推動閱聽大眾擁有近用媒體的權利,不接受置入行銷,不涉特定政治立場,形式包括傳統文字、照片和影音資訊、現場網路直播。 台灣吧 介紹台灣歷史相關故事。主要策畫人有謝政豪、張佳家、蕭宇辰,已吸引20萬人點閱。 不靠企業或政府補助與捐款,維持原本「自己的歷史自己寫」,長期經營臺灣黑熊「黑啤」、帝雉「藍地」等角色,擴大周邊商品影響力。 前一篇文章 市場觀察 退租潮十分凌厲 下一篇文章 為國慶暖身 華裔十傑 把榮譽獻給台灣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台灣電玩攀上高峰 改寫選手賽局迪士尼首度授權手遊屬於東方的諾貝爾獎限塑終極目標 貼近無痕生活暖化危機 每個人都擔心核廢料核四3 年封存到期該不該再重啟? 作者其他文章高雄市立美術館 彩繪原鄉感動狗 千旺幸福工藝層層堆積 追逐膠漆杯器傳說台灣電玩攀上高峰 改寫選手賽局迪士尼首度授權手遊屬狗名人與寵物的夢幻組合 ──什麼人養什麼狗台中文化中心 昇華為藝術 有很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