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山上,建於九世紀末的這座巴肯寺神殿,屬於階層式金字塔的建築形式,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吳哥地區的第一座國廟。以印度教信仰之概念所建造而成的巴肯寺神殿,是依照山勢的地形,以一層層方正的平面空間及石牆,砌造成向山頂上延伸並逐漸縮小的五級台基。圖/李懷寧
巴肯山上,建於九世紀末的這座巴肯寺神殿,屬於階層式金字塔的建築形式,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吳哥地區的第一座國廟。以印度教信仰之概念所建造而成的巴肯寺神殿,是依照山勢的地形,以一層層方正的平面空間及石牆,砌造成向山頂上延伸並逐漸縮小的
文/陳秀端 圖/李懷寧
巴肯山上,建於九世紀末的這座巴肯寺神殿,屬於階層式金字塔的建築形式,是柬埔寨吳哥古蹟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吳哥地區的第一座國廟。以印度教信仰之概念所建造而成的巴肯寺神殿,是依照山勢的地形,以一層層方正的平面空間及石牆,砌造成向山頂上延伸並逐漸縮小的五級台基。因此,整座神殿如同「山」的形狀,正象徵著須彌山。而且,愈接近頂端,石階就愈見陡峭。頂部的五座寶塔,則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主廟四周,所圍繞著的石獅、石塔,形狀、大小都一樣。從地上第一層到最上面一層,據說總共有一百又九座之多的石塔。因此,巴肯寺又有「百塔洲」之稱。不過,我們眼前所見石塔已寥寥無幾,實在很難想像它曾經有過那麼多的數量。位居中央的巴肯寺主廟,大約有四、五層樓高,周圍的石塔至少也有兩層樓高。雖然,歷經了千年之久、又經過長達三十年的赤棉統治,但是年代的久遠與戰爭的破壞,並沒有降低這座神殿帶給世人的吸引力。當我們在山頂上的石塔中穿梭觀賞,上上下下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除了拍照外,更有許多人流連忘返似的就坐在石階上,靜靜地凝視著四處,這些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千年古蹟。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巴肯寺神殿正中間的這座主廟。當我們停下腳步細細觀看、欣賞整座千年神殿時,這才清楚看到主廟四周的四個門,每個門除了門楣上的精美雕刻外,門兩側左右對襯的石柱上,盡是一排排的雕梁畫棟。每一處美麗的浮雕藝術,都可說是精雕細琢的吳哥雕刻藝術的極品。其中,有各種造型美麗而精細的圖案、也有一尊尊雕工精美的神像,排列整齊地密密聚集在這些梁柱上。甚至,兩側最旁邊角落的上方,還各有兩尊小小的飛天仙女浮雕,模樣更是栩栩如生。最特別的是,左右兩側各有一米多高的大型仙女浮雕。只是,這幾尊仙女浮雕有些被破壞的情形極為嚴重,我們幾乎看不到她們的臉部五官。不過,在較完整的仙女浮雕上,從頭部到腳踝、從仙女身體各部位的精雕細琢來看,仍清晰可見吳哥雕刻令人驚嘆的雕刻技巧與藝術特色。雖然,歷史的久遠、戰火的洗禮,再加上大自然風化的嚴重破壞,這些石雕有些呈現著灰白、灰黑色,也有些像似塗上一層淡淡的紅土色,但是整座古老的神殿彷彿被染上了顏色似的,遠遠看去竟像綠色叢林中一座古意盎然的彩繪神殿,在蒼茫暮色中更突顯出一股叫人印象深刻的神祕色彩。吳哥窟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在巴肯山上,我們不僅體驗古老神祕的佛教國度,也深刻感受到吳哥王朝石雕藝術的美麗風華。
離開巴肯山,已是晚上六點半以後了。其實,我們並不遺憾沒看到巴肯山的日落美景。因為,山頂上巴肯寺這座神殿的精美雕刻,早已撫平我們心中的遺憾。看來,吳哥雕刻藝術之美真不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