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 李霖燦從藝術看人生 黃長春 |2015.08.28 語音朗讀 57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李霖燦手繪,與麼些族友人和才合譯的麼些族輓歌《買壽買歲的故事》。(李在中提供) 李霖燦留影1985年3月。圖片/李在中、雄獅美術提供 李霖燦說,玉龍雪山的主峰,像是一把瑤台上西王母的百摺玉扇,高高擎向碧空,當地人取名「扇子陡」。(李在中攝) 文/黃長春 圖片/李在中、雄獅美術提供 我在雄獅美術,除了編書,偶遇讀者在門市購書,也會為他們介紹書籍的內容。曾有一位讀者想買中國美術史入門書籍,我推薦了李霖燦的《中國美術史稿》及《藝術欣賞與人生》。他聽了書名對我說:「我只想認識中國美術史,至於和人生哲理有關的書籍,我不需要。」我客氣地提醒他:「若任何學問與您的生命無關,那還有讀的意義與價值嗎?」他愣了一下,說:「有道理!兩本我都要了。」 多年前在書展會場中,一位讀者對我提到,在他人生最感挫敗,生命最覺不值的時刻,李霖燦的《藝術欣賞與人生》〈觀萬物生意〉一文救了他。他說李霖燦於該文中提到,五代、宋初李成〈觀碑圖〉中的寒林,以及宋人的〈小寒林圖〉,描繪的都是黃河以北,冬季落日紅霞時分,河朔平原林葉落盡的蕭瑟蒼茫感。但在畫家回鋒頓挫的筆意下,寒風中的裸露枝幹,卻有著強勁的蟹爪姿態,暗示著冬去春來,枝梢上即將迸出的新綠嫩葉。 「感謝李霖燦老師,他讓我知道,寒林不會永遠是『蕭疏』的,當春天來到時,就會一片綠意盎然,生機無限。畫中『剝盡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讓痛苦中的我見到了無限的希望……」讀者的這一番話,讓我想起《聖經》中的一句話:「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思高版,《羅馬書》8:24-25) 是的,若希望那「未看見」的濃密綠蔭,生命的態度,就應如蟹爪般的裸露枝幹,不畏寒風的摧殘,堅忍地等待春天的來臨。 李霖燦(1913-1999),河南省輝縣人,一九三八年杭州藝專畢業後,便被校長滕固派至雲南省的麗江,調查麼些族的語言文字及人文藝術。他不僅深入當地生活,還參加過喪禮,認為麼些族對於生死觀的詮釋,是既自然又藝術。 他在《藝術欣賞與人生》〈邊疆民族的智慧〉文中提到,喪禮一開始時,死者親友慟哭不已,場面十分哀悽。稍後,一位巫師打開一疊貝葉形式的經文,高聲吟詠。 巫師所唱的,是一個「求不死之藥」的故事。內容訴說三位擁有金銀滿櫃與珠玉滿箱的富婆,已有多年未曾挑水,操持家務。一日早晨,喚童僕不醒,只好自己背起木桶,拿起水瓢到無量河去取水。她走近河邊見到自己蒼蒼白髮的倒影,還以為是星光的影子,但仰頭一望,晨星早已落去。「難道是斑白衰草的影子嗎?」她們懷疑著,但低頭一探,地上的草還未生。審視了很久,才驚覺自己鬢髮如銀,離死亡不久矣。 傷心的三位富婆,無心打水,便將木桶、水瓢給丟了。後來,她們聽聞在南方的白沙、麗江、昆明三大城,可以用錢買到人間的萬事萬物。於是她們揹著金銀珠寶,結伴南下去買不死之藥。 到了這三大城,她們在街頭巷尾各繞了三遍,發現有賣綾羅綢緞的,有賣金銀珠寶的,就是沒有人在賣壽、賣歲。 絕望的她們,正淚眼汪汪地啟程回家時,突然發現昆明滇池畔的大垂柳,來時柳枝碧綠,如今卻樹枯葉黃。三位老富婆,當下有所頓悟,原來時序更替,萬物興歇,乃大自然之定律,於是放下悲傷,歡喜地踏上歸鄉之路。 是的,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當巫師唱誦完經文後,喪家忍住了悲傷,因為與三位富婆相同,他們也理解到,生死乃平常之事。活著的人還是得繼續生活,繼續工作。 李霖燦說,這種哀悼死者的輓歌,不僅撫了平喪家的哀痛,亦安慰死者的靈魂,讓他們放下世間一切,一路好走。 在雲南,李霖燦也傾心於麗江壩子上海拔五千多公尺以上,共十三座山峰的玉龍雪山。他曾在《陽春白雪集》一書中提到:「即使用彩色相機或錄影機,照遍綠雪奇峰,及黃玉顏色的杜鵑花谷,也無法傳達玉龍大雪山的真善美。因為這中間少了藝術家的靈悟和哲學家的洞澈可見。」 在此,他留下一些玉龍雪山的速寫及作品,也開過畫展,頗獲好評,原本還有開創「雪山畫派」的雄心壯志。但在環繞玉龍山「觀覽」一周後,他感到天資、能力有限,實無法畫盡大自然的美麗,於是忍痛割捨,轉向研究雪山下麼些族的經典文字和宗教生活。他說:「我向玉龍山投降繳了械,把油畫箱埋在白雪深處,那時節,心情是低調的,也是沉重的。」那時的他才二十七歲。 一九四三年,三十歲的李霖燦調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啟了他中國藝術史的研究生涯。在故宮服務四十多年後,一九八四年於副院長任內屆齡退休。之後在台大、師大等校,教授中國美術史,造就無數莘莘學子。 他在近八十歲時表示,早年不該放棄繪畫。因為在故宮看畫、讀書多年,又加上遊學四方,拜瞻世界名蹟後,他體悟到了北宋畫家范寬名言:「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大自然),師造化不如師心源」,認為只要多讀經典,走向戶外,從宇宙自然中獲取真知、識見,就能心眼寬闊。如此,要在小小的畫幅上,創造萬里之迢的美景,就不是難事了。 放下心愛的繪畫創作,對李霖燦而言是個遺憾。但也因為如此,他才能投入畢生之心力,專研中國美術史與麼些文字。他的卓越貢獻,使我們得以無障礙地享受中國美術史的高、深、廣、遠。 前一篇文章 【小城故事】老樹的淚光 下一篇文章 【從現在開始】相信自己的判斷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 余承堯絕頂高峰俯大千【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人文刺繡】觀粘碧華繡畫有感愛書人手札 回自己的故鄉 畫自己的天空──《從名畫故事看臺灣地景變遷》與山與水接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