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家住金門、八十二歲的許奶奶,四個月前因經常出現下腹部不適感,症狀持續,其後一個月如廁時發現反覆血便。在兒女積極協助下,搭機回台灣接受「NBI放大無痛大腸鏡」檢查,赫然發現大腸內長了四顆瘜肉,其中最大一顆二點五公分,當場做內視視鏡切除手術,證實為早期大腸癌。
輝雄診所院長劉輝雄表示,大腸癌連續七年高居癌症排行第一,歸咎於國人過多的燒烤油炸、紅肉、高脂低纖「狩獵型」飲食,不愛運動,再加上工作壓力大、熬夜、喜沾菸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讓大腸癌成為台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
劉輝雄說,根據長期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癌病人五年整體平均存活率是,比美國的六成五低許多,關鍵在於診斷時為早期大腸癌的病人比例偏低。因其所誘發的血便和腹痛症狀,非常容易被民眾輕忽,錯判為痔瘡所引起或尋常的胃痛,導致治療時間因輕忽而耽擱,使得結腸或直腸癌患者,呈現迅速攀升的趨勢。
上述許奶奶與家屬因為警覺性高,立即安排就醫,幸未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另一位正值盛年患的者就沒有這般幸運。三十七歲謝先生,是科技業高階主管,因為工作時間緊湊,飲食不正常,忽略反覆發生的腹痛與血便。即便每年都在公司安排做健康檢查,卻都未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直到今年八月做大腸鏡,發現罹患大腸癌,已經進展到第二期以後,錯失治療黃金期。
劉輝雄提醒,注意生活習慣是預防大腸癌的好方法,定期大腸內視鏡檢查,更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