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學教授與政論節目

 |2015.08.14
1677觀看次
字級

台大新研所教授彭文正主持政論節目,教育部認定違法兼職,要求台大處理。台大乃要彭文正與電視台簽訂「產學合作」契約,以符合規定。新研所成立時標榜「產學合作」,是為引進沒有博士學歷的資深媒體人兼課,以實務經驗教授學生實務,不是方便教師在業界兼職。彭文正辭去教職,為爭議畫下句點。

大學教授地位崇高,政論節目則被視為「社會亂源」之一。二○一○年,中研院院士、前台大政治系教授胡佛批評「一流學者不會上電視,因為不會罵人。」引起討論。幾位常上政論節目的學者回應,只要秉持專業,有所堅持,上電視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無不可。

二○一三年,《聯合晚報》發表社論〈政論節目少些又何妨〉指出,政論節目無益國民「身心健康」,失去了幫助民眾理解政治,關懷國家前途的功能,因此不要也罷。當時各界認為,政論節目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使社會愈加兩極化,真相不清,分裂愈甚。學者雖自認立場不偏不倚,但上節目當「名嘴」,進入這樣的染缸,即屬不智,何況擔任主持人。

「名嘴現象」早已令社會多數人反感;評論者多流於情緒口水,甚至是「跑龍套表演」,賺取通告費,信口開河爆料,少有真知灼見。大學教授若天天上電視,「兼職」時數超過授課時數,形同以「名嘴」為本業,本末倒置。

名嘴「暢所欲言」,聲稱言論自由,多元呈現,但電視台常有既定立場與意識形態,節目因此染上政治色彩。常常露臉的名嘴,無論談什麼,不用看也知道他們會說什麼、怎麼說。遑論無所不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專業性令人質疑。有些主持人本身即有特定立場,主導討論方向,偏離了不偏不倚的新聞原則。《紐約時報》二○一三年討論社群媒體現象時,質疑「 放大了我們的惡毒」,政論節目恐亦復如此。

政論節目來賓有固定班底,節目性質變成志同道合者彼此交流,然後鞏固彼此觀點的「取暖場域」。政論節目每天播出,新聞有即時性,名嘴有發表評論的急迫性,往往做出快速評判,形成淺薄論述文化,嚴重斲傷了大學教授、知識分子形象。

知識分子是以知識力量匡正,但介入社會的方式,是靠專業知識而非口水。大學教授職責在教育、研究,不必然等於知識分子。但在電視政論節目當「名嘴」,頂著教授頭銜,反而使桂冠貶值,更不等於以知識力量影響社會。

胡佛所言「一流學者不會上電視」,各界或有不同看法,但電視公司找名嘴不難,沒有大學教授,也有各類資深媒體人。難的是找到真正的知識分子,提供專業知識,影響社會,改革社會。

《紐約時報》認為,社群媒體的匿名制,是惡意行為的「許可證」。除去偶爾有的生動,具啟發性的辯論,充斥著尖酸刻薄的話語,「社群媒體不會讓人更惡毒,但會讓每個人心中的惡霸天性暴露無遺。」

台灣的電視政論節目正有類似現象,台大新研所「產學合作」胎死腹中,實屬萬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