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台商西進投資近三十載,轉眼間創業第二代接棒,面對變化快速的環境,這群「創二代」發展出另一套經營心得,他們承接父輩資源,敏銳反應市場需求,以大陸市場做為前進全世界的跳板,發揚父輩跨海的創業精神。
【本報綜合報導】自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台商西進投資近三十載,轉眼間創業第二代接棒,面對變化快速的環境,這群「創二代」發展出另一套經營心得,他們承接父輩資源,敏銳反應市場需求,以大陸市場做為前進全世界的跳板,發揚父輩跨海的創業精神。
日前佛珠中江台商創二代於中山台協會館舉行交流座談會,中山台商協會青年會長、楊華精密總經理楊恩立就說,台灣的年輕人都有夢想,待在台灣或許薪水也不錯,但現在已不是「一卡皮箱」能走天下的時代,台商需要的是跳板和平台。楊恩立的家族原本做的是手表外框,現在他做觸控螢幕零件,無論是產業和產品、經營和管理,兩代創業內涵完全不同。
江門台協青年委員王又慶的父輩原本做耶誕燈泡,他則改做汽車輪圈,現在改行做農業,目前種了六千棵共四百畝的台灣黑金剛蓮霧,規模大到被笑是「瘋子」,但他很有信心。王又慶說,二代創業的關鍵是用什麼態度去做?他要求自己產品一定比別家好吃、一定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產品。他發明用魚肥和花生菇施肥,完全不用化肥,二年前取得大陸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他相信未來透過網路和口碑相傳,可以打開嶺南甚至全國的市場。
另一位珠海台協副會長、太陽神電子集團總經理白鴻璋在座談會上說,從事轉型升級,他關心兩件事:一是客戶如何使用該公司的產品,先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根據需求改良產品,節省客戶組裝上線時間;二是不斷把產品升級,讓自己成為客戶無法替換的公司,讓競爭者趕不上,例如,他從生產單一產品衍生到十七個產品,客戶有太多項目必須向他購買。
白鴻璋表示,過去他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產品,現在是客戶有新產品急著請他去研發,於是他不斷找專家成為夥伴,創造新的公司,如今旗下已有十多間公司,全球的市占率從二成提升到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