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綱微調,部分歷史科內容引起抗議。有高中生投書表示,歷史是人寫的,無法完全客觀,自己是讀某本歷史著作,才了解「歷史的真實」,所以他反對微調的課綱。
這位年輕人講到了事實,卻也有矛盾,他讀的歷史著作,是否完全客觀?薄薄的歷史課本,無法盡述歷史的全部,無法陳述所有不同史觀,所以專家鼓勵多讀課外書,多比較,就是這個道理。
想想看,日本修改歷史課本,「修飾」發動戰爭,慰安婦等問題,應可給台灣青年一些啟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我的百分之九十九知識,是二十四歲以後學的」,他強調,大學畢業才是學習的開始,應把「畢業典禮」改成「開學典禮」。
張忠謀二十四歲讀完碩士,博士考試失敗,從此往職場發展。不再為考試、學位而讀書;為興趣、將來的工作學習,比二十四歲以前更用功,且是「有範圍、紀律、系統性的終身學習。
台灣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閱讀素養」排名低。教改多年,仍是考試領導教學,為考試念書。網路書店統計,大學生購書數量最少,不如中小學生。課綱是應求其完善,但若不讀課外書,知識僅限於教科書,絕對不夠。
社會學家彭懷真表示,課綱只是課本一部分,課本只是課程一部分,課程只是學門一部分,學門更只是學位的一小塊。就算徹底翻轉課綱,若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無法迎接未來更艱難挑戰,意義不大。
近年產業界常抱怨人才不足,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力,愈來愈不符合就業市場期待。張忠謀鼓勵學生要擁有一技之長可謀生,同時要透過好奇心、終身學習、獨立思考「三管齊下」,使自己成為人才。
近年出國留學生銳減,各界憂慮國際人才匱乏。這固然與經濟不佳,家庭財力不足有關,但只要夠努力,仍可申請到外國獎學金或考取公費留學。有些學校與國外有交換學生計畫,也能「出國看天下」。
多元入學把當義工列入選項,很多學生虛應故事,但只有真正去服務才有收穫。能參加國際義工團隊更好,到外國服務,能多了解國際情勢、文化。國際義工機會不少,如紐約聯合國大學高峰會義工、歐盟維也納高峰會義工、英語史懷哲義工。隨營隊前往各國,可與「真正的世界」接軌。
聯合國青年學生協會每年主辦「模擬聯合國會議」,到聯合國總部,扮演各國外交官,討論國際政治、環境、人權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不但能體驗國際社交,提升英語能力,培養溝通技巧,更是一種壯遊的人生體驗。外交部、教育部每年都有協辦,選拔青年報名參加。
也許有人不知道聯合國大學,它是聯合國下的國際大學,沒有校址,而是把整個世界當校園,舉辦群策研討會、座談會和訓練課程等,以全球觀點研究全球性問題。日本、南韓、非洲都有學生參加,台灣學子也應爭取參與機會。
讀書不能只讀教科書,還要讀很多名著及「人生的書」,培養多元才能,尤其是國際觀。吸取知識,不能僅限於校園教室。若能如張忠謀,畢業後繼續追求百分之九十九知識,才會有成功、豐富的生涯。(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