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再論死刑存廢問題(七)

文/慧開法師  |2015.07.26
1201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

伍、一位讀者的來信(續)

其三,就如這位讀者信士所言,我也百分之百地相信我的言論「絕對無法弭平廢死的爭議,也無法將廢死與否歸於一端」,這一點本來就不是我為文的目地,那麼我為何還要發言?就是因為長久以來廢死團體的聲浪特別大,幾乎主導了媒體輿論,並且「挾洋自重」,裡外呼應向政府施壓,但所持的理由及論述十分偏頗,而政府也急於「能和國際比肩齊步」,又在沒有推動任何配套措施的情況下,政策走向明顯地向廢除死刑傾斜。影響所及,造成蓄意、惡意、隨機殺人者有恃無恐,無辜善良百姓人心惶惶,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殺人案件可為佐證。(這個星期台北捷運又發生隨機砍人事件。)出於現代公民的社會良知,我實在看不下去,無法再保持沉默了,所以才大聲疾呼,堅決反對廢除死刑,所有言論,讓社會大眾來公評。至於能否產生影響力,甚或扭轉錯誤傾斜的政策走向,則非我所能預知。

其四,「出家人贊成死刑,徒讓人對佛教慈悲的本質產生疑惑」,感謝這位讀者信士提出這樣的質疑,讓我有機會進一步釐清佛教慈悲的本質。

反對廢死就是不慈悲嗎?慈悲不該只是一句空話,我們究竟是該對誰慈悲呢?如果要對兇殘的殺人犯慈悲,那麼對無辜的被害人以及被害人家屬呢?從日本十八歲少年犯福田強姦殺人的案例可知,慈悲不是不分青紅皂白、是非曲直的「假慈悲」與「濫慈悲」,否則就應了佛門裡的一句話:「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我在去年的文章中,特別引述了《慈悲三昧水懺》來說明被害人的怨氣絕對不會因為已經死亡了就平白地消散,而是會一直延續到未來,因此殺人兇手如果沒有真誠地懺悔,恩怨是極難化解的。(詳細內容不再重述,請各位讀者自行參閱。)

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化身與代表,根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為了因應眾生得度的根基,而示現不同的身分,「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而有三十二化身度化眾生,其中即有「應以執金剛神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身而為說法。」

一般大眾都誤會佛教「慈悲的本質」,以為慈悲只有「軟性」的一面,而不明慈悲還有「剛性」的一面,所以佛教不是只有「慈眉善目」的諸佛菩薩,也有頭角崢嶸的羅漢,還有「怒目而視」的金剛力士;不是只有遍灑甘露的楊枝淨水,還有降魔的金剛杵。禪宗的祖師大德們接引學人,不論是「老婆心切」的殷勤叮嚀,還是「當頭棒喝」的霹靂手段,都是大慈大悲的教化法門吶!

《金剛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宇宙諸法與有情的生命是「不曾斷滅」的,佛教的「大慈大悲」必須要擴大到「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與人生觀才能完整地理解;在此我要強調的是,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永續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延續的,世間的恩怨如果沒有化解,也是永續不斷的,因此,我們應該開導罪證確鑿的死刑犯:「好漢做事好漢當」,以虔誠懺悔的心,面對被害人及其家屬,以贖罪的態度坦然面對死刑,「以死謝罪」,這樣才能化解恩怨,否則來生後會有期,沒完沒了啊!基於這樣的觀點,就死刑犯而言,面對死刑的意義,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外加於己的懲罰機制」,而是轉化為一種「出自於內心的懺悔與贖罪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解脫。這就是我的根本信念與主張,究竟是「慈悲」呢?還是「不慈悲」?我無須辯解,留待大眾自我判斷,因果自會分曉。(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