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去年獲國家工藝獎佳作的得主葉佳讓,在新竹地區有「當代台灣木雕新風格巧手的美譽」,是位受肯定的佛雕藝術家,在木雕市場鼎盛時期,其精湛雕工深受日本佛寺喜愛,九十年代台灣木雕遭受衝擊時,他仍堅守佛雕崗位,並融入現代藝術性,開啟佛雕新領域。
四十七歲的葉佳讓生於新竹縣關西鄉,一九七一年開始學木雕,當時正值台灣出口木雕最鼎盛的時期,他在傳統師徒制的艱困習藝中,努力磨練他日後賴以維生的木雕技巧。
初期向木雕師林獻銘學習台灣民俗的傳統木雕技法和木作造型,奠定紮實基礎。三年後,轉入宋雲章先生門下,學習佛像雕刻年餘,開始接觸外銷木刻佛像的技法和新造型。
葉佳讓表示:「當時台灣木雕佛像的外銷主要客戶是日本,日本佛像各種造型的圖錄極為完整,在仿刻上並不困難。」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台灣的佛像木雕市場,沒有中國低廉的木雕產品瓜分市場,所以外銷佛像的利潤相當高,葉佳讓也獨立門戶成立「大順佛像雕刻社」,並迅速在同業中脫穎而出,並大受日本客戶喜愛;不論是奈良的九面觀音、藥師寺的藥師佛、地藏菩薩、不動明王或大唐密教的佛像等,他都能按照圖錄和客戶的指定,維妙維肖地加以重現。
但是九○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與廉價傾銷,台灣的木雕業深受衝擊,面對台灣木雕產業的蕭條,葉佳讓決心逆流而上,以轉型和創新,提升佛雕藝術性。
佛雕的創新,不能無中生有或憑空想像,葉佳讓向台灣佛教藝術史家陳清香教授請教,構思新佛像的可行之道,逐漸化繁為簡,朝藝術性發展。
雖然從事佛雕二十幾年,葉佳讓在五年前才皈依三寶,雕刻佛像的心態也從謀生工具轉為終生職志,佛印與蘇東坡的故事,讓他體會最深;佛印面對蘇東坡的譏諷,仍然看他如佛,「這讓我時時警醒自己,雕刻佛像時要長懷恭敬心。」
近年來新竹發展琉璃產業,為推廣佛像,葉佳讓也投入琉璃佛雕的開發,有別於一般用泥塑作模型,他採用木雕作模型,讓琉璃製品線條更細緻。葉佳讓強調,藉由各種素材,將佛雕帶入民眾的生活,是現代佛雕努力的方向。(郭麗娟)
葉佳讓的故事今晚七時十五分於中央廣播電台「寶島溫情」節目中播出。收聽網址www,cb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