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蒨
大家在超市或賣場採購食品時,都會注意些什麼呢?除了食品的新鮮度、是否在有效期限內、是否為合格的廠商、是否有過敏或禁忌的原料等等外,相信大家最關心的,就是熱量多少。
董氏基金會曾調查發現,約有七成民眾在選購包裝食品時,會看營養標示,這是個表示國民健康素養高的好消息呢!包裝食品必須遵行「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的法規,我們可以清楚地從包裝食品的外包裝容器上,知道它的熱量及營養成分的資料喔!
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增修此項法規的幾項重點,包括:
1. 須標示產品中糖的總含量
為什麼要標示「糖」的總含量呢?因為世界衛生組織將成人每日糖攝取量,由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降低到5%以下,以二千大卡為例,約為二十五公克,新增清楚的糖量標示,可以提醒消費者不要吃進去太多的糖。
2. 營養標示的格式改成二種計量方式
二種計量方式就是「每份及每一百公克/毫升」和「每份及每日參考值百分比(%)」,而且每份的熱量及營養素含量都要標示出來,讓消費者可以更清楚知道每一次吃進肚子裡的食品,究竟有多少熱量及營養。舉例來說,當吃光一包洋芋片或餅乾時,馬上可以知道吃進多少熱量,以及這些熱量占了每日熱量參考值的多少百分比。
此外,自二○○八年開始標示的反式脂肪酸,也升級成開始強制標示出「天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因為攝取過多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標示出來含量,就可以讓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更透明也更安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