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師的〈可與不可〉有三個感觸。
一、如何待人、觀照
俗話說你怎麼待人,人家怎麼待你,又說你丟出去的垃圾,有一天會回到你身上。平常遇到事情,自己的心念如何,只有自己清楚明白,起心動念是很歡喜的幫忙,歡喜的「可」,又或者勉強的協助,勉強的「可」,在內心深處結果是不同的,也只能靠自己時常觀照自己的心,是勉強心或是歡喜心,只有自己明白。
二、佛光山的熱忱
我的小姪女有幸榮獲佛光山基隆區某屆畫畫比賽第一名,去年受佛光山邀請回本館二日遊,聽一起來的阿姨說,從北部出發坐遊覽車開始,車上的師姐們也一視同仁,邀請我們留下來參與活動,這與大師所提倡的「可」有很大的關係,佛光山全體上下深深受到大師的影響有關。
三、自我突破
「可」是自我突破與承擔,凡事遇到自己能力不足的事,可以選擇說「不可」,也可以選擇承擔,自我突破把「不可」變成「可」,只要過程用心,雖然結果有時不盡完美,也是讓自己成長的空間與機會,所以,「可」是自我承擔,自我成長,自我突破。張慈華(高雄/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