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五年前星雲大師到彰化市的福山寺,當時我在社區大學開授「台灣文學與文化創意」等課程,副校長覺居師父要我去聆聽大師的開示,其實是在會客室與師父聊天,閒談之中大師談「人間佛教」的理想,他虛懷若谷的個性,顯現他的慈祥與悲憫,用了許多生活中的事情,印證他生命中的哲理,那些人間的義理讓我開了眼界,也使我受益良多。
二○一一年蒙覺居師父贈送大師的《迷悟之間》套書,共有十二本。這套書是大師在《人間福報》撰寫四年的專欄《迷悟之間》的短文結集出版,內容具有人間性與普遍性,大師在南北奔跑時,在飛機上、車廂裡寫下的隨筆,內容有對國家社會、宇宙人生、自然生命、人間現象等議題的思索,有如陸機在〈文賦〉所說:「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可見大師的事事關心,對人人關懷的印證。
近日又在《人間福報》閱讀大師的專欄《貧僧有話要說》,又令我感觸良多,在談修行的篇章中,我看到大師從十五歲受「沙彌戒」之後,潛心向佛,從練定的「眼觀鼻,鼻觀心」開始,進入禪定境界中得到智慧,可說透過「戒、定、慧」的階段,領悟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的真理。並告訴世間人,「修行」即是「修心」的說法,只要從行、住、坐、臥的生活中去實踐,就能變化氣質、淨化心靈、淨化自己的思想與身心。
大師跑遍大江南北弘法,常把「電燈當念珠,大地當佛堂」,傳播他的慈悲,主張「人間佛教」的義理,他說:「我如一個垃圾桶,收集各地的苦難、煩惱、妄想、委屈、不平。」撫平人間的痛苦,我用焚化爐的精神,為人類燒毀生活中的憂愁。
這就是我在《貧僧有話要說》中,看到的大師身影與慈悲的心靈,大師以「慈眼看眾生」又「心懷眾生」的心情,鼓勵人間菩薩們:要活到老、學到老,以閱讀充實知識,以實踐啟發智慧,慢慢去涵養人生,使自己的內心充滿著法喜,才能讓社會充滿著和諧與圓滿。
康原(台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