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內若出現疱疹性咽峽炎,就是腸病毒症狀。
圖/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文╱李彩蓮藥師
小兒腸病毒典型常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剛開始會出現發燒或微燒,手掌、腳掌、屁股和膝蓋等部位零散不痛、不結痂、不結疤的小而呈長橢圓型淡紅斑疹或小水泡,另外在口腔黏膜咽峽處〈只有口腔後半部〉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出現水泡潰瘍,感覺疼痛、厭食、流口水〈小小孩〉,由於第一天不明顯,到第二、三天才有明顯小水泡或潰瘍,因此有些家長不了解為什麼第一天看診的醫生沒看出來,其實在流行期,都應注意發燒幼童的口腔變化。因此,醫生有時會請疑似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第二天再回診檢查確定,而發燒的小朋友如果回家後跟媽媽抱怨喉嚨很痛,而且有厭食、流口水的情形,家長可再請醫生看看小朋友喉嚨並檢查其四肢、膝蓋及屁股,確定是否染上腸病毒。
如果牙齦紅腫、舌頭潰爛、口腔前部黏膜也有破洞,但四肢並無水泡,則是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齒齦炎,而非腸病毒。疱疹性齒齦炎可能因刷牙而流血或張口就流血,須即早給予Zovirax®,便可有效防治疱疹性齒齦炎惡化,但對於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則無效。單純疱疹病毒感染的口腔潰瘍較集中於口腔前半部,最常出現於舌頭與頰黏膜,嚴重者整個口腔前後都可能出現潰瘍,腸病毒咽峽炎的潰瘍則多出現在口腔後半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