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生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佛陀紀念館裡設有四十八座地宮,每一座地宮收藏一、二千件文物,每一百年開啟一個地宮,當今的文物都可以給未來子孫做見證與研究,這許多文物,當然有的是信徒的捐獻,多數還是佛光山的珍藏,你說:這是佛光山貪戀呢?還是喜捨呢?
當下大師想在旁邊空地增建一些禪窟,提供給旅行的背包客,可以靜修一天半日,讓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加油再出發,但為了山區水土保持而遲遲無法開展,這是誰的損失呢?還是佛光山的罪過呢?期盼政府能夠積極輔導。每一年的元宵煙火,數十萬人感動欣賞,每一年的燈會帶給多少家庭溫馨法喜,而大師也只是想為台灣社會增添色彩,為社會人心增加美好而已,總歸一句「何貧之有」?趙叔鏗(台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