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生活即教材

麻俊生(三聯書店上海公司副總經理) |2015.06.28
1136觀看次
字級
看了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的緣起,心情沉重。沒想到會有媒體如此誤解佛教與星雲大師,讓年近九旬至今仍勤奮工作的老人「坦白交待」自己的過往,真是於心不忍;然而大師坦然面對社會的紛擾,從容敘述自己所作所為,令人敬佩。圖/中央社

文/麻俊生(三聯書店上海公司副總經理)

看了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的緣起,心情沉重。沒想到會有媒體如此誤解佛教與星雲大師,讓年近九旬至今仍勤奮工作的老人「坦白交待」自己的過往,真是於心不忍;然而大師坦然面對社會的紛擾,從容敘述自己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我是星雲大師《百年佛緣》的簡體版編輯,我記得其中有一卷叫《新春告白》,收錄大師從一九六七年至今,每年元旦時寫給護法朋友的信。在每封信中,除了向信徒表達感謝,大師都如實地向社會大眾彙報這一整年做了哪些事、來年準備做的事,這就是大陸所謂的「年終總結」。大多人年復一年的年終總結,總有應付長官之嫌,而大師的「年終總結」,卻老老實實向社會大眾彙報自己的工作。這一封封寫給護法朋友的信,不就是面向大眾和媒體的「交待材料」嗎?而且是年年如此,已經「交待」了四十八年,我不知道還有誰會對社會大眾這麼負責。

坦白說,之前對大師和佛光山並無太多的了解,是《百年佛緣》這套書給我打開了一扇了解佛教(特別是台灣佛教發展)的視窗。初次見到大師,是在大師的祖庭宜興大覺寺,沒有太多的寒暄,大師就直言,他在六十多年前離開大陸時,就聽說過三聯書店是一個老牌的正派出版社,《百年佛緣》就交給三聯出版了。這讓我們深感意外,大師對我們出版社竟然這麼了解。

在編輯《百年佛緣》的過程中,每每給我許多的震撼。大師把自己八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講述了個人的苦難童年點滴、出家的緣由、到台灣諸多遭遇,也講述了自己對佛教的堅定信仰、如何在台灣乃至在世界各地弘揚人間佛教、與大陸割不斷的血脈相連。看似平靜的文字,卻讓人心潮澎湃、感動不已,從中看到了一位出家人對信仰的不懈追求,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曾在台灣停留了十多天,我有幸見到佛光山的歷任住持心定和尚、心培和尚以及現任的心保和尚,也有幸見到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等老一輩佛光山人。他們跟隨星雲大師多半個世紀,應該說是創造奇蹟的一群人,但他們又是那樣的謙遜隨和,似乎那些輝煌都跟自己無關。

當然更有福報的是多次見到星雲大師,傾聽老人家講故事,也感受著老人家對兩岸民眾的關愛。在佛光山也接觸很多義工,家庭主婦、企業老總,在佛光山完全放下各自的身分,無論開導遊車,還是打掃道路,都那樣的認真和開心,面對參觀的遊客,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和熱情。也許這正是大師所提倡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如此通俗易懂,所推動的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四給」又如此簡單易行。假如有更多的人去踐行,社會就會多一分和諧、溫暖。

《百年佛緣》講述的是大師和佛教、社會、海內外人事的各種因緣,而《貧僧有話要說》則更注重大師個人的思想和佛光山的事例,每一篇發表後我都細細品讀,從中體味大師的無窮智慧。大師一生「以無為有,以空為樂」,其實就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體現,正是因為大師放下了一切,內心才可以富有三千大千世界。

大師從不化緣、從不經懺、從不索取,卻可以獲得十方的支持,成就如此偉業,原因在於大眾相信大師會將這十方財物用於十方,而大師本人則樂作一「貧僧」,為大眾服務。我想媒體對大師的責難,從某方面來說也會變成好事,中國佛教史得以留存一份珍貴的史料,那些希望了解和推動人間佛教的廣大信眾,也得以有一套生動的學習教材,善莫大焉。衷心祝願星雲大師吉祥安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