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皆從父母那兒,而有雙手、雙腳及眼、耳、鼻、舌、身一應俱全,沒有理由說:感到貧窮!
大師十二歲出家,貧窮的祖庭宜興大覺寺,貧窮的參學寺廟南京棲霞山寺都是生活艱苦,大師也甘之如飴,末學敬佩、五體投地,師父於六十六年前,二十三歲來到台灣,無親無故,連找個寺院掛單,都沒有人願意收留,他仍然不覺得貧窮。
大師認為佛光山的財產不只五百億,這些都不是屬於他的,皆為大眾和社會共有的,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金剛經說:「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
大師五十年前開創佛光山,「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他誓願不積聚金錢,所有一切都歸佛光山教團所有,他認為享受貧窮是一種快樂。
大師一生以「以不要而有」為理念,個人什麼都不要。
佛教徒大多守貧,縱有公共的寺院財富亦為寺院所有、社會共有都用之於社會大眾。大師非常欣賞古德所說的:「為僧只宜山中坐,國土宴中不相宜」。
「台灣」是一個富而好禮的地方,期盼愛台灣的人們,不要嫉妒別人所有,不要仇視富者,不要排斥宗教,不要詆毀信仰。趙叔鏗(台北/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