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山參加新舊會長交接典禮,當晚開示時大師說他是「殘障老人」,一個出家七十七年在五十年間創建數百間道場、信眾數百萬、著作數百本及寫過無數篇文章的大師,撐著不是很好的身體在晚上跟信眾接心還如此謙卑,當下我感動落淚,看過《貧僧有話要說》後,才知道大師一生都如此謙卑。
佛教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是屬於較難了解,修行是不容易的,但在〈僧侶修持的回憶〉篇中提到南北弘法以電燈桿、田地及人當念珠,所以挑菜時青菜可以是念珠、拔草時雜草可以是念珠、切菜時可以一刀一佛號;服務、發心、苦行是修行,所以照顧兒孫、陪伴父母、人我溝通、克制自己都是修行,原來修行就在生活中;「身口意」是較籠統的辭,大師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簡單易懂的三好運動來倡導,像「心靈籃球」、「五百元買車」、「糞便臭不臭」等,大師若不是大智慧,怎能用如此淺顯的事,談深奧的人生哲學。
大師曾提到信徒要求合照一事,一人照一張百人就是百張,大師有事趕時間也不便拒絕信徒,我也做過這檔事,看到大師開心合照,不曾想過大師是否方便?那天是理監事會議及會員大會回山的信徒很多,大師走到會場一定很多人要求合照,為此事應該跟大師說聲抱歉,所以以後要合照先問,大師方便嗎? 鄒金霞(花蓮/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