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海水不可斗量。」,海之闊,難以用器皿衡量,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心量又豈止有海水之量,《莊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納之。」,大師又如「海納百川」一般,不僅氣度恢宏、胸懷寬廣,尚且不斷發願,而且一個願行比一個願行大,自辦學、辦報、辦公益電視台到編譯出版,每一項工作都是需要錢,從幾千萬元到幾十億,這些教育文化工作是最花錢,但是最慢看到成效的,俗語說「百年樹人」,一棵樹能夠壯大成蔭,需要數十年的成長,教育文化工作就是一種百年樹人的工作,自古以來又有幾人願意為未來人類的幸福做如此長期、如此無私的奉獻!
大師的文章常常提及佛光山的僧眾,不是一位、二位而已,是數百、數千位比丘、比丘尼,要成就眾人之事,是需要眾人協力的,我們在家時,若能遊說一位週遭親友發大心、行大願,都屬難為之事,反觀大師「有容,德乃大」的風範,激發僧俗二眾在俯仰之間即能感同身受的生起慈悲心,跟隨大師腳步,鍥而不捨,偶有落後之時,看看大師的法語,又能發出急起直追的大心來。
閱讀大師這篇〈我究竟用了多少「錢」?〉,也令我想到「錢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大師辦道似乎從不受制於錢財的有無與多少,因為這「無欲則剛」的立身之道,排除了一切私欲雜念,人若沒有了為已的私慾,自然品高德重,百川匯集,何愁沒有財源,大師每每在世人面前證明「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的境界。大師「海水難量」的氣慨大大啟發了我的心量,我們常人在世生活,也當如此發心、行願,先愁自己的願行不夠大、發心不夠堅,才有資格再怨不夠「錢」。劉智惠(台北/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