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慈濟的負面新聞,引發各界對佛教的質疑,乍聞佛光山星雲大師護教情殷,辦教育、做慈善、建寺院、推文化、「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與龍天」慈心悲願無怨無悔,而今遭受質疑要向社會大眾說明,內心深感悲痛與不捨,但冷靜想來危機就是轉機,以此因緣讓社會大眾了解真相以及大師篳路藍縷默默奉獻鮮為人知的一面。
大師以善財成就發心捐助者的功德,譬如透過百萬興學讓發心捐助者以每個人每個月一百元少許的善款布施成就五所大學。
大師對人生的價值觀,他說:「行在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早年為節省開支靠兩條腿走遍台灣,從一輛腳踏車到宜蘭弘法一路到現今已九十高齡仍馬不停蹄踏遍五大洲積極到處弘法,大師的菩提種子遍灑各地,依此精神與毅力值得後生晚輩學習與效法。
大師喜歡給人,熱心佛法荷擔如來家業,從教到大學,從國內到國外,從教育到傳媒,大師均傾力而為,佛光山的各項建築和軟硬體設施有著明亮、宏偉、開闊的空間讓無數的佛子靜謐沐浴佛恩中。正所謂「布施無相,度生無我」。
大師喜歡勤勞,從縫紉機當書桌一路寫出許多的佛教故事與經典。出坡作務、挑水、擔柴、行堂、典座樣樣來從不以為苦。禪宗祖師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 只要肯發心培植福田、耕耘心田, 任何勞務都是體悟禪心的契機, 每每歡喜行持的當下都能增長福慧。而忍耐苦難更是青年學子學習的增上緣。「清貧生活,長養道心。」
大師喜歡布施,一筆字義賣所得全數納入公益信託教育基金,以此推動各項文化教育工作,譬如全球廣設圖書館藏書數百萬冊、五十部雲水書車讓偏遠學校學生得以有書可讀。「施為後世糧,要至究竟處,善神常將護,亦復致歡喜。」
大師的自學與自覺成就一生。諦聽大師開示,讓人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產生正能量以光明面面對生活。拜讀大師等身著作正可以啟發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
大師是宗教家,「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是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行者,為佛教留下慈悲與智慧以及流傳千秋萬世的傳承與典範。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明師難遇,現在每天都有期待就是閱讀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有幸身為大師的弟子是最幸福的,一日佛光人終身佛光人,惟願闡揚大師的人間佛教,勇猛精進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我歡喜信受,依教奉行。葉淑芬(台北/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