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裡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在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有錢的窮人,也有許多清貧的富者;中國人講道德人格是為人之道,平常不計較金錢多少,是以人格道德為君子之本。」簡短的一段話真實道出大師一生奉守慈悲喜捨的胸懷,這也是大家都該虛心學習並且檢視自己的良機。
活在當今盲茫忙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忙著帶不走的社會財,而甚少辛勤耕耘內心珍貴的法財,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有多少的好東西是錢財所不能買到的?又有多少的錯事是錢財所無法彌補的?
所謂:捨得、捨得,一捨就得。人要學會放下、放空、放開,才能活得自在瀟灑些,看到別人有所欠缺與需要,我們就必須大方給予協助幫忙,太過計較與執著,只會替自己帶來更多無謂的困擾與擔憂罷了,適時告訴自己放下才能逍遙,有捨才有得,學習大師慈悲喜捨的胸懷,時時刻刻廣結善緣,替自己創造未來更多的好因好緣,畢竟,我們該慶幸與珍惜自己是一位可以給的人,自己是一位手心向上有福報的人。
放眼許多的古聖先賢之所以會令後人歌頌景仰,並不是他們生前走過什麼地方,而是他們的人生是以慈悲喜捨為目的,即使到了今日,我們仍能汲取到他們由於樂於奉獻而流淌出的智慧源泉,雖然人的容顏會漸漸老去,但是若懷抱著一顆善良、智慧的心,時時奉行慈悲喜捨,那麼心中便有了「美」,唯有內心的美才能長久,才能令人激賞,才能讓自己顯得不凡,「美」,存在你我的心中,就看自己怎麼去運用與發揮最大的作用,相信一位心中有「美」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活得精采與豐富,光彩而動人。陳淑惠(台北/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