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黛嫚
副刊編輯雖是編輯,但在計畫編輯當道的年代,也經常要稍稍溢出編輯身分而從事採訪報導工作。有人形容報紙新聞如蜉蝣,朝生暮死;「今日的新聞,明天的歷史」,也是同樣意思,副刊的採訪也許因為有較寬容的版面而能有較多的內容,寫出較深度的報導,但新聞報導只有一日能見度的特性卻是相同的,因此我所採訪報導的對象往往只有一次見面機會。
不過,東寧街十五巷我卻去過很多次。
那兒住著「一生與文字為伍」、「第一代跨海來台女作家」、「最後一位五四作家」蘇雪林先生。蘇先生民國四十五年到成大任教,退休後,晚年生活也在成大度過,一九九九年以一百零三歲之齡過世,是最後一位過世的五四作家,她一生見證民國成立、五四運動、列強戰爭、中日戰爭、軍閥割據、國共戰爭、台灣反共抗俄、石油危機、戒嚴與解嚴、民主起步、總統直選等時局變化,有如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因為她在學術與文學創作上的成績,加上在她悠長的人生中又筆耕不輟,所以我有許多話題與機緣前往造訪。有一次陪我前去探訪的唐亦男教授因為有課,開了大門後便離開,我獨自站在偌大的院子,院中庭草稀疏,幾隻不知是家貓或流浪貓在泥土與雜草間嬉戲,蘇雪林先生白髮蒼蒼,孑然而瘦小的身軀立在客廳門口向我招手,這副場景雖然幽靜卻也讓人生出幾分淒涼。
不久前我隨文友走訪成都,參觀了中國劇作家魏明倫位於成都近郊安仁小鎮的「魏明倫文學館」,中國如今有幾座尚健在作家的文學館,如莫言、陳忠實、賈平凹等,但我卻是第一次由作家本人領著解說館內文物,訴說自己的故事。這個文學館建在闊大的街道上,是一棟兩層樓的灰白磚牆建築,館內有作家的手稿、劇本、舞台微縮模型等,還有「鬼才文庫」,訪客可以透過互動多媒體的設計查閱魏明倫戲劇作品、與名家往來書信、題字等相關文獻資料。館內還有一座書房和會客廳,書桌上有魏明倫的各種著作可供閱讀……這座文學館由成功打造成都熱門景點「寬窄巷子」同一家文創公司執行,雖然商業氣息濃了點,不過看著劇作家興高采烈吆喝訪客進入他的創作世界,這和參觀其他名人故居常有的落寞感受是不一樣的。
東寧路十五巷那處陪伴蘇先生超過一甲子的地方,如今是蘇雪林故居。雙拼磚造平房,四周磚牆包圍著庭院,幾棵壯碩的芒果、龍眼樹自牆頭探出,徒步或騎著車的學生們在樹蔭下來來往往,圍牆遮蔽了路人的視線,除了偶有街友闖入外,已鮮少人佇足探探這棟老房子。也許故居還沒規畫完全,不過,在資訊發達的當代,無論是學術或文壇都已是幾代新人,要讓讀者再記起蘇教授其人其作,怕是不容易了。
蘇先生曾寫著:「現世雖無知者,我將求知音於五十、一百年以後。即五十百年以後仍無人賞識,那也不妨,『文章千古事』,只需吾書尚存,終有撥雲見日的時候!」便是這種態度支持著千百年來的文人,繼續自己的文學志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