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黃議震
今年時屆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兩岸都有不少學者發表論述,這些回顧歷史的文章中,罕有提及故宮的催生者——李煜瀛。這位被華世奎罵為「文正孽子」的同盟會員,父親是深受大清皇恩的兩朝帝師李鴻藻。

一九二四年溥儀被馮玉祥取消帝號驅逐出宮後,李煜瀛隨即擔任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力主創建博物院;隔年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在紫禁城神武門之上高掛「故宮博物院」大橫匾,那五個顏體榜書即為李煜瀛的手筆。(註❶)
李煜瀛的父親李鴻藻是咸豐二年的進士,《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三》中有「上擇儒臣為皇子師,大學士彭蘊章以鴻藻應。召來京,明年,特詔授大阿哥讀」之載。
後大阿哥登極,是為同治帝,作為「帝師」的李鴻藻逐漸踏入清帝國的權力核心。他從弘德殿行走,後任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到光緒初年與恭親王同柄國政,可謂權傾一時。
至光緒二十年時值甲午事起,李鴻藻與翁同龢皆主張對日開戰,而戰敗後的割台之議,又力爭不可,然而已無力回天。兩年後以病乞歸,同年病逝,諡號「文正」。
生於如李鴻藻這樣重臣的門第,李煜瀛的養成,倍受栽培是不意外的。
一九○二年,李煜瀛與張人傑、夏循均隨清廷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之後到蒙塔日(Montargis)農業學校就學,又入巴斯德學院、巴黎大學理學院,研究生物進化哲學等學科。
後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大豆的成分,得出大豆與牛奶的蛋白質相當,便以此宣傳素食適足以養生之說,以法文發表論文——《大豆論》,成為第一個在法國發表學術論文的中國人。
李煜瀛因為研究大豆有成,一九○九年回國從家鄉招募三十多個工人,在巴黎郊區(加爾那.哥倫比村,La Garenne-Colombes)創辦豆腐公司,並在豆腐工廠內開設夜校,為工人講課,還親自編寫教材。工人白天製作豆腐,晚上學習中文、法文及科學。
除了開設豆腐廠之外,一九一四年李煜瀛還在巴黎開辦第一家中國餐廳,而這家餐廳竟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素食飯館,用以貫徹其推廣素食的理想,並宣傳以大豆的蛋白質代替肉類營養,以解決世界糧食問題。
然而一切並不順遂,除了法國人吃不慣豆腐,對於豆漿的生味也不易接受,「後來只有靠法政府津貼,為參戰華工做甜豆餅干與五香豆腐干」(註❷),其生意慘淡可想而知。
一九一五年李煜瀛與蔡元培、吳稚暉等在巴黎創辦了「勤工儉學會」,以「勤於作工,儉以求學」半工半讀為號召,先後協助赴法留學生近二千人。
這個空前的留法運動,在政治及文化藝術上成就了不少人,如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陳毅、林風眠、潘玉良、張競生等人。
李煜瀛一生致力於中法教育以及社會運動,除了創辦中法大學,還曾任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校長等諸多成就。而其來台後仍致力於公益事業及提倡素食,倡言食肉之害。
李煜瀛自二十多歲茹素,七十年如一日,始終不聞葷腥,一九七三年以九十三歲高齡於台北辭世。
註解:
❶「故宮博物院」橫匾,在中共執政後換成郭沫若的題字。
❷出自李璜〈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與中共在法組織、擴張及鼓動鬥爭的回憶〉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