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領導學程的「團隊學習與戶外領導」課,二十五名學生將爬南湖大山健身活動,推出贊助企畫,向社會募款五十萬元。遭質疑小學生募款還懂得透過義賣;爬山並無公益性,卻還求贊助。
開課教授稱爬南湖大山是訓練團體合作和領導能力,學生企畫書則寫「背著三十公斤裝備、帶著清晰思考的腦袋…」,「懷抱積極的想法和主動性」,因他們中有許多人未來將扮演社會「影響力重大的角色」,希望大眾「投資」他們。
外界批評集中於募款,但有學者指出,企畫書寫得「冠冕堂皇」,卻呈現台灣的「假掰文化」。學生自小學到講空洞漂亮話,作文充斥佳言美句,卻沒有具體論述。學校、政府評鑑都鼓勵「打高空理想」,很少人在意一件事的邏輯、脈絡、核心價值和為什麼要做,才會出現這樣缺乏實質意義的「登山領導計畫」。
台大網站稱,領導學程由基礎理論搭配人文素養、社會責任、國際視野…培養領導思維與知能,成果有:一、喜馬拉雅山「戶外學習及國際服務」;二、創辦校園大型晨跑,擺脫晚睡晚起惡習;三、舉辦宜蘭縣政策研發競賽;四、社區營造,回收廢油製作肥皂,推廣環保餐具,協助喜憨兒點心義賣,宣傳舊衣回收交換等。
領導學程需修習至少二十學分,除了看似社團的活動或慈善機構、中小學生的義工服務,專業課程有領導學導論、領導與管理概論、組織運作導論、國際領導能力發展等。
學程師資「專長領域」大多無關領導,有理化科技教授開領導課,也有歐洲國際關係等看似無關課程。開專業知識課,是因領導能力非僅發號施令,本身要有淵博知識。但領導學程的課與通識課相似,開課目的「具備多元知識」也雷同,學程的意義應可再審酌。
校方臚列的「成果」如晨跑以擺脫晚睡晚起惡習,看似膚淺。學生企劃的「領導學程關注在地情懷,邀請台大學生寫下未來的宜蘭故事」,是中小學、社區大學也都辦過的類似活動,菁英大學的學生應該更有使命感、國際化,視野更為開闊。
救國團也常遴選培訓大學登山社等社團幹部,擔任寒暑假活動領隊,包括登山,同樣以「清晰思考的腦袋」領導學員上山,平安下山。當這些變成大學「學程」,應更有知識上的深度與廣度。
關於領導力,論述之一是:「有多少人試圖定義領導力,就有多少領導力的相關定義。」美國商會今年一月表示,台灣欠缺突破框架的思考力與原創性,企業老是在價格戰打轉。創新也是領導力;國內外學者都說台灣學生創意不足。學習領導卻去製作肥皂,即是一例。
外交部每年辦外交研習營、青年領袖培訓,台灣也有青年自費到聯合國總部,參與「模擬聯合國大會」。當台大領導學程投入社區營造,彷彿鄰里幹事時,美國大學生早在二○○○年就到肯亞,參與全國立法。南非的非洲領袖學院(ALA)把學生送往歐美學習,以培育未來領導人。
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指出,只有透過內省、觀察,從經驗中探尋意義,找到總體性目標,才能形成獨特和個性化的自我。如今的菁英學府把優秀學生變成優秀的綿羊,牧羊人是他們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