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別減重 偏瘦死亡風險高

陳玲芳 |2015.06.16
1238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許多銀髮族為了養生,少吃減重,以「瘦一點」為健康目標,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公布最新研究指出,胖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肌肉量」不可太低,否則死亡風險倍增。

國衛院追蹤一千五百多名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九年,發現老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偏胖者,較體重偏輕老人活得久,死亡風險較低,關鍵在「肌肉量」,肌肉量較低的老人,增加一倍的死亡風險。

群體健康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莊紹源說,儘管「肥胖是全民公敵」,但對年逾花甲的銀髮族來說,「太瘦」不見得是好事。

研究將六十五歲以上長者,BMI值分為小於二十二(偏瘦)、二十二到二十四(正常)、二十四到二十七(過重)與大於二十七(肥胖)四組,統計死亡率分別為百分之五點七三、四點零二、三點二七與三點六九,證實「體重最輕的長者,死亡風險最高」。

莊紹源說,為進一步探究偏瘦的長者高死亡率原因,進一步以身體肌肉量作為指標,並測量全身肌肉量的「公斤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以此排序,將身體肌肉量由高到低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肌肉量最低的一組,每年死亡率為百分之六點七二,另外三組死亡率,分別為百分之三點七六、三點二五與三點五,較無明顯差異。「這也證實了長者肌肉量少,其死亡率風險較其他長者高出將近一倍」。

莊紹源指出,評估是否有足夠的「肌肉量」,為區分及辨別老人「死亡風險」高低的有效工具,肌肉量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

他建議應將身體的肌肉量視為篩選高風險老人的重要指標,不要再強調降低或增加BMI或體重。

尤其五十歲後,肌肉退化愈來愈明顯,建議熟齡族務必養成運動習慣,必要時應納入適量的「肌力」或重量訓練,以維持肌肉量,但做肌肉訓練時,最好能夠請教專業的復健師,避免運動傷害。

莊紹源強調,體能活動之外,也要配合營養,建議銀髮族應該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確保足夠且優質的蛋白質,作為肌肉生成的元素,同時也要攝取足夠的蔬果,幫助蛋白質運用,減緩體內慢性發炎,補充肌肉形成與維持的微量元素「鋅」。

長者肌肉量

建議公式

女性=身高(公尺)平方×8.5

男性=身高(公尺)平方×11.45

增加肌肉量,這麼做:

1)足量蛋白質:每人每天每公斤1.1公克

2)優先攝取蔬菜、水果、牛奶

3)多做阻抗運動,例如舉啞鈴、抬腿等 健身房內的運動

4)在家可多走動,雙手拉彈力繩或橡皮筋

資料來源/蔡一賢營養師、國衛院潘文涵研究員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